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突破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突破

【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突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_新浪网

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_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社会_对社会的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新突破。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最本质要求

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和重大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规定、首个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九个方面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居于首位,充分表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其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排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也是排在首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因为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社会理想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其二,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我们党一经诞生,就自觉担负起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地接续奋斗,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其三,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其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本质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本质性特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立场、时代要求。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因此,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体化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新时代新征程,要聚焦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这是就对象而言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这是就领域而言的;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这是就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这是就推进方略而言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与思想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取得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第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意义十分重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真”的理论;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期盼,是“善”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为改变人类历史命运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是“美”的理论;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网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恢弘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

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真正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源泉。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本质。

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揭示出生态文明的本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强调的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生命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来说,“和谐共生”是“天赋人权”和基本法则,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必须同呼吸、共进化、共生互利。

第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一项战略任务,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地球生命共同体”揭示出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的本质。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面临着诸如全球变暖、荒漠化、空气污染、极端气候等共同的生态危机挑战。从《巴黎协定》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到“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一系列我国自主贡献的新举措,都充分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的科学自信和高度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本质上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有效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六、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本质

从建党百年之际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党的二十大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实现了对人类文明认识的飞跃。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与西方现代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道路决定文明的样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现代文明具有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图景;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带来了无法消除的物质主义等困境,其发展模式的弊端越来越被世人所诟病。相对于资本主义文明,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人民性、整体性、开放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统一,尤以人民性为主要特质和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与中华古代文明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相比中华古代文明,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制度“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有别于中华古代文明形态;另一方面是指导思想“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建构起来的文明形态,有别于中华古代基于“修齐治平”为核心建构的传统道德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结合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加坚定了中华文明自信。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2VSZ13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研究”(2023-JCZD-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善用大思政课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研究”(2022ZSZ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邬红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卫军系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审核:王熙元

上一篇: 马克斯·韦伯和《经济与社会》
下一篇: 简新华:正确认识“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