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什么是政治社会化?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1)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2)目的:将个体培

中西方文化下全球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从个体角度而言,是指少数民族成员学习,接受和内化政治文化并形成政治个性和政治人格的过程;从系统角度而言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少数民族成员接受和内化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合格的"政治人"并适应现行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过程。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国家凭借各种手段,途径,传播社会主义的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并促进这种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使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学习,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获...全部

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从个体角度而言,是指少数民族成员学习,接受和内化政治文化并形成政治个性和政治人格的过程;从系统角度而言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少数民族成员接受和内化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合格的"政治人"并适应现行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过程。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国家凭借各种手段,途径,传播社会主义的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并促进这种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使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学习,接受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获得相应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情感,并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行为,使他们形成合格的政治角色。

它对于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成员高度的政治认同,抵制消极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实现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重要功能:第一,传播,维持和改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E! )它赋予政治制度以规则,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意义,使政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维护和保证政治体系的运转。

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正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内部的政治取向和社会政治模式的学习,融合和代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发展和改造。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维持和改造政治文化,它的内容包括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两个方面。第二,造就政治属性,培养政治角色,提高政治能力。

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属性并非天生而就=万方数据的,它是通过政治社会化逐步培养和造就的。少数民族成员所具有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人格,是相应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少数民族成员只有经过政治社会化才能形成一定的政治角色,从而被纳入到社会框架或模式之中,构成社会政治互动体系。因此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政治角色学习的过程,少数民族成员按照强制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特定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权利和义务,政治行为方式等,从而成为符合特定社会生活的政治成员。

而要适应特定社会政治生活,少数民族成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这种能力的内涵相当丰富,就其适应范围来说,包括适应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能力和适应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参与能力。

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能力首先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起来,然后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加以提高,并最终将他们塑造为合格的"政治人",而这也是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政治社会化是少数民族成员由社会人转变为政治人的"催化剂"。

第三,培植统一政治文化,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各不相同,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格局,客观上不利于社会政治整合,因而也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少数民族成员和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不相一致,甚至离心离德,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有利于培植共同的政治文化,有助于培养起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对国家政权的支持,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以及民主法制的观念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过程与途径: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微观分析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此过程一般划分为早期政治社会化阶段,成年期政治社会化阶段以及继续政治社会化阶段。根据少数民族成员一生中政治社会化的不同内容和实现途径,可以将其政治社会化过程简单地划分为儿童期家庭中的政治社会化,青少年期学校中的政治社会化,宗教组织中的政治社会化以及其他途径中的政治社会化等几个阶段。

(一)家庭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家庭对于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有着长期的深刻影响,是最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家庭对个体早期社会化最具影响的便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政治态度,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及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政治术语的使用,家庭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很多少数民族成员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受到父母亲宗教信仰的熏陶,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大多是按照宗教教法规定去进行的;有些儿童则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寺院学习宗教知识,希望能够成为阿匐,喇嘛一类的宗教人物。

这种家庭宗教影响和宗教性的社会教育相结合,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政治人格的形成。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公民就其家庭政治社会化而言具有政教合一性的特点,即从他们的幼儿时期起就既接受了其宗教性的影响,又接受了其政治性的影响,这种双重影响使得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特点。

而家庭对少数民族早期的这种宗教信仰的熏陶和教育,加强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使得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又呈现出民族性的特点。(二)学校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学校是家庭影响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继续。

学校教育巩固和拓展了青少年在家庭早期影响下所形成的政治态度,确立某种政治价值体系以及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培养较为清晰的,完整的政治取向。因此,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正规的政治文化培养过程。

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而言,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较为复杂。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限制了许多人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浓厚的宗教意识使得他们极易接受宗教性的教育,而不易接受国家的政治教育,这就使得国家的政治教育在一些民族中难以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不太重视政治课教学工作,忽视了政治课教学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学校的政治课上,政治课教学的薄弱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与此相对比,许多少数民族公民对于接受宗教教育却比较重视。(三)宗教组织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万方数据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宗教教育,因此宗教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有很大影响。

比如西北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信仰佛教,伊斯兰教,许多地方寺院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学校的数量,每座寺中都有很多人学习宗教知识,而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匮乏。多数学员普遍缺乏基本的政治知识与法律意识,他们的行为主要是由宗教教义来规范和调节的。

许多寺院的教育中既不重视政治知识的学习,也不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社会化程度要远远高于政治的社会化程度。

(四)其他途径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除家庭,学校,宗教组织以外,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其他途径还有社会群体,大众传媒以及个人实践活动等。影响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群体主要有朋友,同事,教友等群体。

这些群体具有规模小,能够进行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互动,成员之间依靠感情和非正式控制来维系相互关系等特点,所以他们对少数民族公民政治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少数民族成员正是在和同伴,同事,教友的交流中了解到政治信息,学习到政治知识,并且受群体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以不同的方式把各种信息提供给公民,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许多直接的或间接的政治内容,潜移默化地给公民政治社会化以深刻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对这些媒体的接触量很小。此外,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很多人不懂汉语,不识汉字,而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大众传播又不发达,这无疑会削弱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个人实践活动也是少数民族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浓厚的宗教或群体特征,个人很少展开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基本上是群体式的,一个人必须遵从群体规范并按照群体一致认同的方式去活动才被认为是正常的,而一旦违反群体规范去从事标新立异的活动,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群的行为或者背叛行为。

所以,个人实践活动对于少数民族个人人格的塑造和角色认定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如说是"群体"的,"宗教"的。这种现象一方面压抑了个性人格的成长,不利于形成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公民性人格。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却维护了这些少数民族中既有的传统规范,保持了当地社会政治的安定,易于政治系统的调控。

三,社会与文化: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宏观分析社会环境构成各种政治存在形式的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经济因素,社会结构因素,政治体制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当环境不利于公民顺利进行政治社会化时,它阻碍,制约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正常进展,影响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当环境有利于公民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时,它又可以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朝着积极的,正确的目标发展,可以收到良好的政治社会化效果。

(一)经济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社会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力量和最终源泉。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首先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少数民族成员政治绩效感和政治义务感的增强。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农牧经济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造成劳动者在政治上本能地倾向于专制,民主要求,民主意识极为淡薄,它不但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而且也影响到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

其次是生活水平低下容易引起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冷漠感和政治疏远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均收入较低,因此人们一般只关心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对于政治问题自然就漠不关心。而当地政府也将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久而久之使得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政治问题越来越边缘化,人们对于"政治"便越来越疏远。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能为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过程持续稳定地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些都无疑影响了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持续有效的展开。(二)社会结构因素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是一个上层的高度整合和社会基层高度分散并存的二元结构模!"万方数据型。

这种结构将一个社会分为现代和传统两大部分。现代部分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同于传统部分。它导致的第一个后果是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一边是先进的现代文化,一边是落后愚昧的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和生活习惯。

生活在两种不同结构中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族意识和血缘意识仍占主导地位,它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必然带有浓重的封建传统色彩,其结果必然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民主化和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它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落后地区生活的人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他们的政治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使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大多处于"无政治阶层",使得他们很难形成公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极弱的政治绩效感和政治义务感。

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无疑不利于主导政治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也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施。(三)政治体制因素分析在政治发展中,制度化,组织化,管理高效化与民主化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它们只有相伴相随,互相协调方能保持政治发展进程的稳定与持续。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集权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全能主义"观念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权力行使和更迭缺乏程序。这使传统政治具有等级性,封闭性,绝大多数参与政治的渠道对广大基层民众是封闭的。

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已经确立,但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因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制度仍不完善,民主化水平仍很低,基层干部官僚主义,特权主义思想泛滥,注重人治而不注重法治,严重脱离群众,人们参政议政的机会或渠道仍然很少。

缺乏强有力政治制度的保障,无疑影响和制约了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四)文化因素分析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公民接受和内化政治文化的过程,因此政治文化对于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双重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仁义,轻利益的"伦理政治"文化造成少数民族政治绩效感低下。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便是"仁义",虽然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无疑会造成人们对个人利益的漠视,对于权利政治的发展无疑具有阻碍作用。

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信息的闭塞使得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在城市居住的人,一些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影响往往造成他们政治利益感,政治绩效感的低下。

第二,重礼治不重法治的传统政治文化造成少数民族公民意识薄弱。许多少数民族对于什么是公民以及什么是公民权利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政治意识表现为一种臣民意识,呈现出"臣民文化"的特征。第三,君主专制制度造成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依附感和政治冷漠感。

中国长期的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了老百姓对政治权力既崇拜又疏远的心理。对权力的崇拜容易导致人格依附,而对权力的疏远则易造成政治冷漠,认为政治是官员的事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自己无需过问,这就造成了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日渐疏远,产生了政治冷漠感。

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的民族政治亚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历史上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曾经实行的土司制度,西藏所实行的农奴制度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政治亚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这些民族成员的政治意识,政治行为产生过重大影响。

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则具有宗教性的特点,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对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较高;他们的政治文化表现出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特点。而一些信奉佛教的少数民族则向往远离尘世,远离政治的生活,他们的政治文化则表现出草民型政治文化的特点。

从区域结构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文化取向是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亚文化的区域性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农村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城市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文化一直处于较发达地位,城市公民的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较强,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较小。

而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市场经济不发达,宗法观念,血缘礼教等传统政治文化仍支配着人们的头脑,政治上的盲从,恐惧与服从意识十分强烈,公民意识,参政意识都较!"万方数据弱。这些地方无疑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集结地,现代政治意识和政治概念还没形成。

政权运行受到族权和教权的影响,现代政治文化被包容到家庭和亲缘文化里,与城市的政治文化相比形成较大反差,呈现出一种"臣民文化"和"草民文化"的特点。四,少数民族成员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最终实现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出能够进入和适应现行政治生活的少数民族成员。

对于处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少数民族成员来说,是将外在的主导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结构,将外部的政治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一定的政治规范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将间接和直接的政治经验变成自己的政治技能,将一定的政治文化变成自己的政治行为模式,形成一定的政治人格,能够适应政治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说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从政治文化层面上来看,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首先应表现在大多数群众权威心理的变化上,即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倾向逐渐从宗教权威,宗族或家族权威,地方宗派性权威等类型转移到单一的,世俗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上来,并在少数民族中逐步形成对国家统一政治权威的认同心理氛围。

其次,表现为各民族之间政治信任心理和政治宽容心理的普遍提高,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政治生活方式,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治封闭状况。再次,表现为民主政治赖以生长和发育的公民文化在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的逐步提高和确立,即最终由"草民文化","臣民文化"实现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从政治生活层面上来看,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不仅要建立起保障少数民族参与政治过程的机制和稳定程序,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成员参加选举,向党政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通过讨论,信访,举报等形式参与政治事务,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效能感,政治义务感。

从个体政治发展层面上来看,表现为少数民族政治素质的提升。即理性—民主的合法性观念,积极参与和效能的观念,信任与合作的观念,关注利益与意见"输入"的观念,民主法制等观念深入人心,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政治技能,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即由"社会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人"。明确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有效实现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前提条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有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如前所析,影响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关键,经济因素是基础,文化因素是内容。

因此,在探索和完善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对策和措施的过程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上述三种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收起

上一篇: 封面文章|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可靠保障
下一篇: 政治学原理多选题2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