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 “生态文明”是又一新型的文明形态。

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 “生态文明”是又一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就自身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形成的关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融,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生存条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即人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构成自然的重要元素,人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不能过多的依赖自然以及开发自然,一旦人类的改造活动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二者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造成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最基本的反映,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其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式和辨证关系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积累的正确思想和行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发端、政策根基和实践条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基本国策,绿化祖国、可持续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两型社会建设、科学发展等制度安排相继推出,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卓越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实基础上,水到渠成,诞生了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虞衡制度、《伐崇令》等是先人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早期典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们所坚持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众生平等”的思想观点,体现了他们用整体的观念来审视世界的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生态思想一脉相承,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视野。回顾发达国家走过的环境与发展历程,它们实际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连续发生以“八大公害”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这些震惊全球的公害事件唤起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问题摆上世界各国重要议事日程,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尽快从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进入信息社会,主要手段是去除经济结构中的污染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承载压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此期间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些国家的行动计划。在此期间,中国在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先后签署了《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国际环保公约,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球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的和现实的行动建议。《21世纪议程》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为采取措施保障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球性框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积累的正确思想与行动经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规律、根本动力、发展道路、目标任务等重大理论课题,为开创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是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思想和实践的“中国方案”。

上一篇: 构建“水友好型社会”需要认知水的多维价值
下一篇: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