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小康”一词最早出自2000多年前的《礼记》一书。自古以来,它就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大平正芳时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会见日本中曾根康弘时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GDP)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十六大提出小康社会明确的定义:“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等各个层面的一种更加高标准(质量)、综合性(全面)、包容性(公正)的衡量发展。
在这里,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是统一的和一致的。那时虽然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仍然是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发展的过渡时期。工业文明时代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生态问题,贫富差距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许局部有所好转,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文明有更高的目标,它在“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实施生态文明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解,建设一个“人、社会和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存共荣的和谐世界。
现在,这种梦想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变为现实。未来的地球是一个人与其他生命组成生命共同体,共同分享一个地球的世界,一个人与其他生命在地球上诗意般生存的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