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经济学术语 锁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经济学术语 锁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经济学术语 锁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一)1949~1978年:经济体制变革的萌芽时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的选择上,最初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了苏联模式。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应该说,建国以后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尤其是对于"一五"计划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中央集权过多的经济体制存在很大弊端。由此,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理论界对如何变革这种体制进行了探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对这种体制的弊端早已觉察。他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探索适合国情的路。围绕如何以苏为鉴、建立中国式计划经济体制课题,毛泽东等人提出并认真思考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生产单位的关系、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以及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地方、生产单位、生产者相对于中央、政府、生产单位来说应该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非公有制经济、自由市场应当允许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次的探索意义重大,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此次探索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下去。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一探索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和发展的萌芽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

在早期理论研究中我国当代经济学家顾准先生于1957年写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我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62年5月顾准回到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当研究员后再次呼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二)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索确立时期

粉碎"四人帮"以后,从政府到理论界,都有相当多的人在冲破僵化的传统观念,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个时期的突出贡献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此目标是在反复、尖锐的思想交锋中形成的。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形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路。"文革"后,在1978年7~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上第一次重提改革问题。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改革方向是什么?当时党内多数人的认识是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市场调节手段,以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由此,1981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大会再次强调:"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客观地讲,这个改革模式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因为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承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强调市场调节只能限制在计划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2.1984~1988年,改革目标确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改革目标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会有如此大的突破呢?其原因,首先是改革实践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亟需作出理论回答。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个体经济大量产生,由此发展出雇工经营的私人企业。

一时间,一些人认为雇工就是剥削,人们思想上出现混乱,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新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澄清认识。二是理论界对此改革目标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84年9月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提出的若干理论观点和对策思路对中央推动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观点进入中央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的认识,为中国的改革确立了正确方向。邓小平称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3.1989~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最终确立。就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两大历史事件:一是国际上苏东剧变;二是国内在80年代末发生的政治风波。这时候本来就对改革开放心怀不满的人便对改革开放横加责难,焦点又集中在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上。在此重大关头,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在关键时刻连续讲话,对扭转局势起了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全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已形成共识。

(三)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问题。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五大支柱"构成,并制定了总体实施规划。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1994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这进一步阐明了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论断。而这个结合,首先是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来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本身就是从市场中产生的,而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就存在怎样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因为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并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合格市场主体,所以必须找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式。经过探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找到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于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推进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公有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可见,通过实行股份制,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这打破了撒切尔夫人的预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

(四)200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

2002年10月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如何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目前的改革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其标志: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改革。二是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敏感和复杂。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这需要"啃硬骨头"和"涉险滩"。三是在新的发展水平上的改革。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正面临"崛起困境"。

就中美关系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为此,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的专访时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目前,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和政治优势、有效地保持与主要大国的合作共赢关系这是一大挑战。

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时期这10多年来,我国经济已初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作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经济发展方式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主要得益宏观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主体的政府,其自身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方略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方略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根本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思路。

上一篇: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下一篇: 社会经济结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