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学校的周边——中国社会各阶层教育画像

学校的周边——中国社会各阶层教育画像

学校的周边——中国社会各阶层教育画像这是合理的现象吗?政府的责任何在?学校的作为在哪里?父母还能够有怎样的选择?\x0a为了共同更美好的世界,这将是全社会都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但是当整个社会的教育起点正快速提高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庭却选择放弃上大学,甚至高中,不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此时教育还能做些什么?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半城”(banchengdushu)

整个社会的教育起点正快速提高

先说现象: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放弃高中、大学,直接选择技工学校,学门手艺和技术;5%的高收入家庭根本不玩“中国高考游戏”,也看不上国内质量越来越差的本科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选择每年学费高达数十万的国际学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对教育最抓狂和焦虑的当属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孩子输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学,他们的社会流动轨迹就将滑向底层。这就是中国社会当下,生动的阶层教育画像。

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阶层社会学_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社会各阶层

如今,“一毕业就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口号却开始调侃教育——这个人们赖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许多令人困惑的情况出现了:

第一,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多时间,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一个维持基本生活就必需持续卷入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大学乃至中小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要升入好的学校,一个家族都会被拖入窘迫的泥潭。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趋高,即使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很高层次的教育,同样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故事满天飞,仿佛人人都可以不受高层次的教育,也可以有着可观的金钱和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谓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种种现象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 “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别。

很多低收入家庭子女: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一位两个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行了,读多了也没用的!”“以前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我目光短浅,瞧不起我,现在,他们好多人反过来求着我,让我儿子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阶层社会学_社会各阶层_阶层社会认知理论

一份中科院社会调查报告发现,中国家庭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由此可见,认为“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结论并不正确。中高层从未说过读书无用,相反,他们更加疯狂。

疯狂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与过度重视

且不提一线城市天价却依旧供不应求的名校学区房,根据今年七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80后上海妈妈为今年9月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开销达到32万元。除了各种学习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

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中国不断高企的学区房价和愈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全貌。

而一条新的道路越来越成为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标配,那就是读私立学校和出国读书。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中,5086名孩子竞争216个名额,录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与该校针对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关系。

社会各阶层_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阶层社会学

孩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级的焦虑情绪。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和礼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许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源于他们父母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他们的孩子输不起。

高收入家庭:“二代”们的机会更多还是更少?

观察当前的中国社会可以发现,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显现,向上流动机会依然存在,但日益趋于“小门缝高门槛”。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受教育机会和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

这些教育差距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时也有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较好的教育。此外,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找家教、选择辅导班和进行各种才艺培训。

这些,都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社会各阶层_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阶层社会学

“二代凝固”现象反映了今天的社会多元快进时期,社会差别产生了更大的遗传性,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放大和强化而传递给下代,反之亦然。

一方面,上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影响下代的教育水平,从而影响下代的地位获得,即上代可以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

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下代获得较好的职位。有研究表明,社会就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就越大。“拼爹”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概括。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获得大学文凭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大学文凭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对于某些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们的就业不需要完全依靠这张文凭;而对于家庭社会背景差的学生来说,大学文凭则具有实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资本。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低收入家庭子女向上流动受阻,父母对教育绝望。而中产阶级,却开始了地位焦虑和对教育的超预期投入。高收入家庭依然压力重重,他们的子女将通过更多求学途径,寻求在这个多变点时代保持自身的优势,当然相对而言,他们的确比过去更容易成为人生赢家。

教育,还能做些什么?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升迁性的社会流动?

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阶层社会学_社会各阶层

事实上,这取决于大的社会结构,当一个社会是开放公正的,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其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会较大;反之,当一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封闭固化,人们的地位获得主要依靠先赋因素,依靠对上代优势的“继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

其次,取决于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是否公平地向每个阶层的人开放,教育中是否不带有任何阶级偏向。因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此外,还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这就是说,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还受社会因素制约,而且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起决定作用。

学校的周边情绪,来源于这样的情景预期:当高收入阶层不惜代价为子女提供最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只和同样社会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当低收入阶层放弃更高层次教育这个阶层流动孵化器,他们的孩子将世代难以摆脱蓝领劳动力的命运;中产家庭多数孩子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将成为普通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

这是合理的现象吗?

政府的责任何在?

学校的作为在哪里?

父母还能够有怎样的选择?

为了共同更美好的世界,这将是全社会都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阶层社会学_阶层社会认知理论_社会各阶层

上一篇: 社会性
下一篇: 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推进会召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