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英国
英国君主制的新阶段开始于都铎王朝。
(一)亨利七世与都铎王朝的建立(1485-1603)
1、红白玫瑰战争
1455—1485年,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政治危机,是英国的一次内战。
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家族为争夺英国王位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厮杀,长达30年,史称“红白玫瑰战争”。因为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作为族徽;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作为族徽。整个英格兰大贵族也分成了两大阵营,最终大贵族的实力遭到严重的消耗。
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支裔亨利·都铎在战争中获胜,夺得王位,即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亨利七世,他建立了都铎王朝。
2、亨利七世夺取王权的社会大环境
①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伴随着英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英国成长起一个富裕的工商业者和富裕农民阶层。与此同时贵族集团发生分化,最明显的是分化出一个经济利益与市场紧密相联的新贵族阶层。这两大社会集团(早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参政议政,但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希望得到王权的扶持来保护自身利益。
这两大社会集团是亨利七世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②大贵族的政治制约力减弱
原有的英国大贵族集团在红白玫瑰战争中被严重消耗量实力,大贵族的政治制约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有利于亨利七世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制。
但是这里不能做绝对的理解,因为红白玫瑰战争结束后残存的大贵族仍然可能构成威胁,亨利七世上台初期英国的内战仍然有被再度挑起的可能。
3、亨利七世的恩威并举的政策(社会环境决定)
①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成婚,并把红白玫瑰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族徽。主要目的:解决两大家族长年的积怨。
②先后颁布许多法令,要求大贵族必须拆除在内战中建立起来的堡垒,把自己的家臣和士兵解散并遣返。
1487年设立“星室法庭”,设立于威斯敏斯特王宫之中。此法庭不受普通法庭的程序约束,可以在短时间内惩罚有反叛倾向的大贵族。
③启用新贵族,还委派新贵族负责地方的行政与治安。
(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与行政改革
亨利八世(1491—1547)继位后有两大举措:宗教与行政改革。
1、背景
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英国也存在着教会同世俗之间的矛盾,此矛盾到亨利八世上台后已经尖锐化,在当时的英格兰已经形成一股强烈的反对罗马天主教情绪。
反对罗马教会的中坚分子:早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不能容忍教会的特殊地位,罗马教皇在英国的种种特殊权利,尤其不能容忍教会拥有庞大的财产。
积极建立绝对君主制的都铎王朝也希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干预。
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亨利八世找借口(罗马教皇没有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与教会的斗争
亨利八世是一个正统的天主教徒。马丁·路德在德国进行宗教改革以后,亨利八世还撰文批评路德,罗马教皇还为此褒奖亨利八世是“信仰的卫士”。
但是作为在16世纪励志要有一番作为的君主,他头脑中占据第一位的并非是宗教,而是政治。他关心的焦点:怎样使宗教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王朝。进行宗教改革只是时间问题。
亨利八世的王后是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与亨利八世结婚后只生有一女玛丽,都铎王朝便没有了男性继承人。亨利八世实际上看上了一个倾向新教,在法国接受教育的贵妇安娜·博林,就以凯瑟琳没有生育男性继承人为理由提出离婚。按照天主教教规,天主教国家的君主要离婚需要经过罗马教皇的同意。而当时的罗马教皇正受制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1516—1556),将被废除的王后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罗马教皇无法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亨利八世便以此事件为借口开始了宗教改革。
3、《至尊法案》
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多次召开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涉及教产、教皇、英国教会权利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案》: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是英王,宣布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与基本教义仪式。
此法案标志着英国教会同罗马教会的最终决裂,英国民族教会开始形成。
4、《叛逆法》
1536年通过《叛逆法》:凡是拒绝对《至尊法案》宣誓恪守者都以叛国罪处死。
5、血腥玛丽
尽管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的手段坚决,措施严厉,但是宗教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
被废王后凯瑟琳之女玛丽上台后下令恢复天主教信仰,并残酷迫害新教徒,有一批新教徒被玛丽判处火刑,历史上称她为“血腥玛丽”。
6、伊丽莎白一世与国教会
女王伊丽莎白上台后,宗教改革的进程得到恢复。她重申《至尊法案》的权威,同时要求所有的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
1571年,伊丽莎白女王授意议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信纲》一方面吸纳了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确立的各项原则;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教义与仪式。《信纲》带有总结性质,至此英国的国教会正式建立。国教会又称“安立甘教会”,“圣公会”。
7、清教运动
国教会以英王为最高首脑,鼓吹“君权至上”。相对于新教路德宗和加尔文宗,英国国教会保留了更多天主教色彩。
16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国教会的内部就出现了要用加尔文教的精神进一步改造国教会的声音,要清除天主教因素和影响,由此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的“清教运动”,出现了更激进的宗教改革派别“清教派”,信徒是“清教徒”。可理解为“英国加尔文派”。
清教徒在要求清除天主教因素的同时也反对专制王权。
17世纪40年代,清教徒正式在英国打出“清教旗帜”发动革命。
(三)都铎王朝时期议会与君主的关系
1、制度上
都铎王朝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法令都要经由议会通过。都铎王朝的专制是议会认可的专制。
2、实际政治运行的过程上
议会由国王控制,议会从属于王权。
原因:当时的议会仍然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只是在讨论国家大事时才由国王下令召开。
虽然中世纪后期英国议会已经有了立法权,但它只是根据君主的建议和意志来立法。都铎王朝通过一系列法令总是体现君主的意图。
发表自己意见,并不信服专制王权的议员常常受到君主的斥责乃至惩罚。
会议通过的各种决议,只有君主有权批准或否决。
二、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
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变革与专制王朝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体现在“重商主义”政策的问题。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迅速推进,海外贸易显著扩大(圈地运动)。在此背景下,英国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成为英国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有力推动者。
(一)重商主义政策的基本内容
1、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一套政策。
2、目的:
①从繁荣的工商业中获取雄厚的财力
原因:
专制王权在加强,服务于专制王权的各种各样办事机构纷纷成立。随着官僚机构的完善和官僚队伍的扩大,英王需要大量金钱。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西欧各个国家实际上已经展开竞争。竞争有时会导致局部战场,专制王权还要供养军队。就要求英王必须有获取足够财力的能力。
②获得专制王权的盟友新贵族和早期资产阶级的支持
3、内容:
①限制甚至禁止羊毛出口
目的:扶植本国呢绒制造业发展(14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原料主要来自西班牙和英国,那时英国对于羊毛的出口限制非常松)
②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亨利七世对本国造船,或者从国外购买大船者,每吨奖励5先令津贴。目的:鼓励远洋贸易。此政策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亨利七世也因此被称为“商人的国王”)
③鼓励英国商人建立海外贸易公司
16世纪之后,英国商人建立了一系列海外贸易公司,如1600年建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好望角以东的贸易。
海外贸易公司可以凭借国王发放的特许状垄断某一地区的贸易。
(二)英国逐渐掌握海上霸权
1、英国的海外活动
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所谓的海外贸易与贩奴、海盗、掠夺、殖民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分不清界限。
除正常贸易外,贩奴、海盗、殖民活动与掠夺等都得到了都铎王朝的鼓励和保护。都铎王朝时期,有一些极其特殊的人物,他们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海军将领,又是大商人、奴隶贩子、海盗头子。如伊丽莎白时期两位著名的人物霍金斯、德雷克。前者是普利茅斯一个船主,也是当时著名的奴隶贩子;德雷克是当时著名的海盗头子。伊丽莎白女王既授予他们贵族的头衔,又授予他们海军要职。
2、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争夺
英国海外贸易的扩张势必与16世纪的暴发户西班牙发生冲突。在16世纪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之间海上的控制权掌握在西班牙手中。当时西班牙拥有海上霸权,西班牙为遏制英国的海外发展,在1588年组织起“无敌舰队”进攻英国。经过10多天的激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自此之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一步步转移到英国手中。
(三)都铎王朝对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作用
1、积极
通过维护国家统一,国内市场统一,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鼓励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首先回到历史本身,然后再重新认识某些概念和理论。
都铎王朝“专制王权”(新君主制)的正面作用必须从都铎王朝出现的特殊历史背景来认识,时代环境决定王朝政策。
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新贵族加上早期资产阶级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与专制王王权出于共同的利益结成政治同盟。这种共同利益在于:商人富有、民族强大、国家富裕、称霸世界。在当时的英国,这16个字所代表的背后含义彼此之间不能分开。没有强大的王权国内无法统一,市场无法统一,海外市场更加无法开拓,商人的利益更加得不到保障;商人富裕,政府才能更富裕(英王早期扶植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为自己提供金钱。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在1640年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2、消极
“专制王权”并不能代表英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专制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根本上存在矛盾,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合作只能是一定时间内的现象,是暂时的。
比如,都铎王朝注意打击大贵族,不断削弱大贵族势力,目的:消除对于王权的政治威胁。但是并不剥夺大贵族享有的社会与经济特权。
国王向大贵族提供年金和馈赠,用经济和社会特权安抚大贵族,大贵族只要不对国君构成政治威胁即可。比如,伊丽莎白一世手中就握有许多重要商品的专卖权,而且经常把某些商品的专卖权赐给自己的心腹、亲信。这些做法当然不能反映工商业者的利益,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都铎王朝后期,一些议员就开始在英国议会内部掀起反专制王权的斗争(清教徒的斗争)。他们主要有两大诉求:一方面是进一步消除英国国教会中天主教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反对专制王权,反对专制君主手上握有很多的经济与社会特权。这些恰恰是专制王权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矛盾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地步。在都铎王朝时期整体上专制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还是合作时期。
第二节 法国
一、法国专制王权的建立及特点
二、历史脉络
(一)路易十一(1461-1483)
(二)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
(三)意大利战争(1494-1550)
法国在意大利和德国、西班牙的争霸战争
(四)胡(雨)格诺战争(1562-1594)
英法百年战争后,各自爆发了持续30年左右的内战。
胡格诺是法国的新教徒。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宗教战争;实际上,是法国的南北大贵族的争权战争。天主教徒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法国的东北部和中部,胡格诺教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法国南部。两教的首领都是当时法国最有影响力的贵族。国家秩序陷入混乱。
(五)亨利四世与波旁王朝的建立
1589年,胡格诺集团的首领、波旁家族的亨利继位,是为亨利四世,由此开始了法国历史上波旁王朝的统治。
(六)《南特敕令》
为了使动荡局势稳定下来,于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实行宗教和解,胡格诺战争结束,法国王权进入重建的阶段。
(七)路易十三与黎塞留
政治第一位不是路易十三,而是黎塞留。
(八)路易十四
专制王权达到高峰,实行专制独裁。
修建凡尔赛宫;奢靡之风,“路易十四时代”
三、英、法专制王权之比较
(一)共同点
1、经济: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2、政治:启用新人、早期资产阶级,借此压制大贵族;更坚决地执行君主的决策
(二)差异
政治:法国的王权,尤其是波旁王朝,更具有专制独裁的特征。都铎王朝是议会认可的,与议会合作;法国建立君主专制的过程中看不到三级会议的身影,三级会议于1614年被解散,1789年法国大革命恢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