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上世纪50年代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大洋彼岸的一个青年科学家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上发表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这个人叫朱光亚他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

上世纪50年代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事迹心得体会)

大洋彼岸的一个青年科学家

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上发表了

《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写道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

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这个人叫朱光亚

他冲破重重阻挠

终于回到祖国

1950年初,朱光亚亲笔起草《致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1964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禁不住潸然泪下

三年后

朱光亚与同事们

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人生为一大事来

朱光亚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为中国核事业鞠躬尽瘁

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朱光亚著作《原子与原子武器》,被称作中国最初介绍原子能技术著作之一。

为纪念朱光亚诞辰95周年,

9月初至今,

武汉科技馆连续展出了两个月的

朱光亚生平事迹展。

朱光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朱光亚之子朱明远,

在汉谈起他眼中的父亲。

朱光亚(右)与钱学森(左)

图为朱明远与父亲朱光亚

记者:除了国庆阅兵仪式上的致敬方阵,“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里的“相遇”篇,也让很多年轻人感受到了当年核工作者的不易。在您小时候,父亲的身份是公开的吗?

朱明远:我们小时候是真的不知道父亲母亲都是干什么工作的,只知道他们的工作场所在西北,免不了老出差。我曾经在家里看到过我爸一个工作证,照片是他的,名字却是“朱冬生”,上头单位职务写着“青海综合机械厂副厂长”。当时我还觉得挺好玩,就问他说,“爸,你怎么有这样一个证件?”他也不说话,就给拿走了,后来我再也没见过这个证。

对他的老朋友他也从来都是三缄其口。我爸在密歇根大学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我们叫他高伯伯,他回国后是清华无线电系的一个教授,我们两家基本上一两个月就会聚一次餐。我记得1967年“十一”,清华大学放礼花,我们就去他们家看礼花去,正吃饭呢,电视里播公报,说氢弹成功什么的,他还问我爸,“这帮人到底哪儿的?”我爸就摇摇头说“不知道”,“可能是某个研究所的。”其实他自己就是干这个事儿的。

记者:你们就没猜出来过吗?

朱明远:后来猜出来了。当时九所(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简称,主要承担核武器设计、研制、试验)有家属院,我们院里所有孩子都是这个状况,就是父母亲工作场所都在西北,我挺多同学的父母成年累月都在青海那边工作,外边院的小孩管我们院叫“寡妇院”,因为一般只看到妈妈。

我记得是小学放暑假,大家一起踢足球,完了就聊天说自己父母到底干什么的,结果有一个孩子就猜测说,不会是搞核试验的吧?因为家长都是物理学家。然后又推测,“是不是每次核试验,大家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他们出差后不久,报纸上就出号外?”大家就觉得自己猜出来了。我回家大概也向我爸求证过,他肯定是不吭声。

记者:父亲跟你们的相处时间应该不多,那他会表达爱吗?

朱明远:他的爱是特别深沉的。我总记得1968年冬天,应该是郭永怀从青海回来结果坠机牺牲的第二天,九院科技处的同志敲我们家门,把一包东西递给我们,说是郭院长从青海帮我爸爸带回来一大包毛线。他在青海其实也一直想着家里,那边的毛线特别好,带回来让我妈用毛线给我们织毛衣。

还有大概是1959年,我幼儿园里唯一的一点记忆。那年冬天下雪,那段时间我爸去苏联了,正好幼儿园里爆发传染病,小孩们都不让回家了,圈在幼儿园住了几个礼拜。有一天下雪,午睡起来阿姨说,“你爸刚来过。”当时他也没叫我,就给我留了一大包苏联的巧克力糖,还有一双里头带毛的棉皮鞋。那包糖我发给全班小孩吃吃了好几天。棉皮鞋下雪天穿,特别暖和。

记者:长大之后其实也一样关心?

朱明远:就比如到上世纪70年代他其实已经算是个首长了,但经常骑个自行车就出去了,警务员都不知道。他自己去理发,回来路上经过小吃店就买点花生米、素什锦、豆腐,回家来我们一块儿吃。

我结婚的时候他送我们一部国产多功能录音机,附一张小纸条,除了祝福话语还写有机器的使用方法。后来那录音机坏了,他发现后悄悄拿走,修好了又给我们送回来,还是附一张小纸条,“使用时请注意轻按按键,已修好了你们试试看。”

记者:他没有让您也学物理,子承父业?

朱明远:他觉得我不适合,说我最大的问题是物理概念不清。我高考的时候他花了很多时间帮我复习物理,就在家里给我出题,某一道题我三下五除二就做出来了,他不吱声,到书房又写一道,结果我不会了。他就说,这道题跟刚才那道题其实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他觉得我数学不错,让我学了计算机,但并不是说因为觉得计算机未来有前途。他们那一代人想问题不会这么(功利地)想,就是看孩子的兴趣、能力、在这方面有没有显示什么才能。包括李政道,他的大儿子也没学物理,学的是中国历史。

记者:很多资料里提到他的解密是最晚的,但其实解密之后,朱院士也很少接受采访谈自己。

朱明远:他对自己其实是很不在意的。解密后,记者如果说是要采访他说他自己的故事,他肯定是不接待的。他只说别人的事儿,电视采访里头我看到过的,就有邓稼先、郭永怀,但谈他自己的,没有。

我还记得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人民日报》发了号外,整个北京城一片欢腾。在学校,老师就安排我们写作文。我在作文里提到向我国的科学家学习、致敬。他看到之后马上很严肃地说,核试验成功不只是科学家的功劳,“你去看看新闻报道是怎么说的,那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朱光亚伏案工作。

记者:资料里都说朱光亚是“出了名”的不爱说话。

朱明远:从我记事开始他就不是特别爱说话。包括我们在家里聊天他也就听着我们说,笑一笑,顶多你说得过分了,他会说这不对,其他的他不发表意见。

2014年我回武汉见到大姑姑我还问呢,她说我爸小时候可爱说话了,街坊邻居都特别喜欢他。但其实我爸上班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也好,深思熟虑也好,应该是工作给他带来的改变,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审视所有的决定、排查所有的疑点,万事周全了之后再来表态重大决策。包括后来我听他周围的工作人员说,有时候开一晚上会他都可以一句话不说,就听。

朱光亚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

记者:包括后来解密了,能谈了,他也没有说过当时有多苦之类的?

朱明远:那一代人可能没觉得那时候是苦。我记得小时候他在青海定点,回来过几次就买了一个电炉子、一个高压锅、一件皮大衣。那个地方特别冷,海拔又高,用高压锅才能煮熟饭,但其实这也都是我记忆的。在他那儿不存在什么忆苦思甜。

我爸退休后我们也曾建议说,现在有时间了,可以写写回忆录了,这一生写起来一定很有意思。他听了总是笑笑。我觉得他可能永远保持着一颗科学家的心,就是从不回忆过去——过去做过的事情总留有种种遗憾,如果有机会从头再做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然后就是永远向着未来——未来永远充满着未知、挑战和希望。

才识与品行双馨,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向为祖国奋斗终身的

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上一篇: 耶拿战役普鲁士18天(耶拿战役时间)
下一篇: 余秀华简介(余秀华最经典的十首短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