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领导跟你说::“你考虑问题真周到”,你一定值得高兴一阵子,因为能把问题考虑周到,这是职场上一个很优秀的能力,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把问题考虑周到,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
比如,三两个朋友从别的城市来找你,你兴冲冲地接待一番,然后约好了第二天去景区游玩,结果刚在景区转了1个小时,眼看着马上要到了景区的重要景点,结果天公不作美,突然变脸,下起雨来,这是很扫兴的事情,也只好败兴而归!
变脸是怎么做到的揭秘(中国变脸是怎么做到的)
你看,就因为你没有提前一天,用五秒钟看下明天的天气预报,没有考虑这个影响外出游玩的重要因素,才导致出现这么一件扫兴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把问题考虑周全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认识到事情的全部呢?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们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体系,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掌握多元思维模型体系呢?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他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查理.芒格的这番话,对大多数人而言,无疑会感觉到:要想考虑周全,无疑天方夜谭!毕竟,不要说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了,即便是知道一个学科的重要原理,都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了,更别说多个学科,还能一一都用上了!
值得庆幸的是,查理.芒格在一次采访中,针对“如何寻找思维模型”这一问题,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所谓思维模型,就是“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其合伙人补充说“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按照这个逻辑,你要想认识到事情的全部,你就要整理做这件事情的有效行为,构建做这类事情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你就可以做到认识事情的全部了!
但是,究竟怎么做,才能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让自己具备这种能力呢?
第一,建立构建思维模型的认知:
认知不同,则方法不同,比如,你一早起来去上班,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和目的是为了更好提升自己,工作的心态、方法自然是大不同的,为了前者,你可能做得是重复性任务和动作,为了后者,你可能把工作中的每件小事,都打成自己精进的机会。所以,得先有构建思维模型的认知,然后才能使用不同方法去做事。
第二,预定“成功标识”:
聊天是沟通吗?有人说是,因为聊天也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有人说不是,你在大街上,遇到个陌生人,闲着无聊东扯一句西扯一句,然后两人分道扬镳,估摸着这辈子也不一定再遇上,这就是存聊天,这不叫沟通。
那什么叫沟通呢?沟通就是为了达成共识,一旦把是否达成共识,作为沟通的是否成功的标识,接下来要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可能就大有不同了,比如,你可能会装扮一番,以便留下更好的印象。
预定“成功标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你如果不能确定是否把事情做好了,你就无法识别你后续的行为、方法,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那么你就根本无法提取有效行为,更别说构建做这类事情的模型了。
第三,思考关键影响因素并采取措施
什么是关键影响因素?关键影响因素就是“成功标识”的前提条件,以旅游为例,如果你想爬山,交通查好了、门票买好了,结果就是没有查天气,最终还是会因为下雨,你的爬山机会泡汤了。
此外,关键影响因素还深藏在预设的关键流程中,这就需要对完成“成功标识”的预设流程进行分析,找到关键任务,并将完成关键任务的前提,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考量。
比如说,我要完成某个产品的销售目标,按照销售的金字塔原理,潜在客户的转化率是个关键影响因素,如何提高潜在客户的转化率呢?一个办法是转化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潜在客户数量;另一个是在潜在客户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转化客户数量。
第四,计划关键流程、关键任务及成功标准
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因为完成“成功标识”,还是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方法的,最终还是要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关键任务的,而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提前知道,哪些是关键任务,以及关键任务的标准,只有这样,发现具体任务出现偏差时,才能够及时的调整。
比如说,我这个月想做到100万的销售额,目前平均客单价为10万,那么我需要搞定10个购买客户,按照销售金字塔10%转化率,我需要有100个潜在客户,或者我把转化率提高到20%,我需要50个潜在客户,如果按照前者,我需要拓展潜在客户的数量到100个,如果按照后者,我需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转化率,以及拓展50个高转化率的客户上。
无论是拓展潜在客户数量,还是提高客户转化率,这都是关键流程,但具体如何拓展潜在客户数量,如何提高潜在客户转化率,这都是关键任务。
计划关键流程、关键任务和成功标准,是识别任务及行动有效或无效最重要的识别,你为此采取的行动,如果达成了目标,我们可以暂定为有效的行为,否则,则暂时被判定为无效的。
第五,灵活调整进度、方法
计划在执行中需要调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实出现了你预想不到的影响因素,以至于你不得不调整预设的行动方案!这也是预设方案的情境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证明行为或行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比如说,按照我们的校招计划,我们在A地区本科院校,要招聘100名应届生,围绕这个“成功标识”,我们预设的关键任务是完成吸引人心的宣讲,但是,即便是PPT设计的很精美,公司也很知名,而实际到达现场听宣讲的学生,总共才50人,也是无法完成的。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任务实际执行和任务“成功标识”的BUG。
要马上修复这个BUG,你的马上调整邀约毕业生参加宣讲的人数,可能得采取与辅导员沟通等等措施,以弥补参加宣讲会基数的不足,顺利保障关键任务“成功标识”的达成。
第六,复盘、提取有效行为
什么是有效行为?就是所有有助于达成“成功标识”的行为!包括预设的,也包括执行中灵活调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由于这个行为的出现,保障了“成功标识”的达成!而要想把这些行为提取出来,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事情做完了,你得去复盘!
复盘是联想集团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复盘的路线主要围绕目标的达成,从流程、思维和情绪三条线进行,正好对应了地利、天时、人和,这三条线,都藏着有效行为的线索!
比如,你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因为恰巧是你的专业的优势领域,你占据了地利;而且你把握好与决策者的沟通环节,这就占据了人和,你有可能因此而被录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如果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公司还没发录用通知前,结果公司倒闭了,这就是天时不够;下一次,你就要找相对来讲,因为疫情倒闭可能性低的公司!
有了方法,该用什么样的工具,去提取有效行为呢?
工具缩短了方法论到实践的距离,一个好的工具,才能达到改变习惯的目的,每个人在拥有了理念之后,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之后,关键在于有没有顺手的工具。
根据以上的流程,拟定如下,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予以修改:
总而言之,我们对同一类问题解决,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才有了迭代的基础,此外,认知的升级,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和路径,更重要的是,没有配套的、便捷的工具,促成我们培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努力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一个泡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