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木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
木鸿章(木鸿章1968年出生)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着手办理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被启用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北上谈判,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其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木鸿章1968年出生
李鸿章作为我国晚清时期最耀眼的外交明星,曾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30余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东方俾斯麦”。
然而,当1896年李鸿章出访新兴的美国时,看到那里遍地林立、直插云霄的百丈高楼时,却不见了当年作诗的意气风发。还曾一度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说出了一句让人心酸至极的话,哪怕100年后看了也唏嘘不已。
那么李鸿章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1821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世家,家里世代在朝廷当官。
如无意外,李鸿章将会通过科举入社,然后在翰林院深造几年,最后成为一名满嘴之乎者也的晚清顽固派代表。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却把李鸿章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在翰林院深造时,李鸿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故意怂恿工部侍郎吕贤基上奏主战。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朝进士、翰林,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在晚清中国,李鸿章“入朝为宰相,在军为元帅,临民为总督,交邻为通商大臣”,有“东方俾斯麦”之称。(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作为晚清洋务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号称中国“外交第一人”,一生荣辱多系于此,或毁之为“大卖国贼”,或誉之为“弱国外交的大师”。历史本来就是多面的,认识固可仁智互见。具体到李鸿章办外交,单纯的道德评判未免苍白无力,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木鸿章,方可具了解之同情。本文仅从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观察其办外交的成败得失。
一、中日“修好”与联日制西
1871年(同治十年),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订立“修好条规”,是近代中日关系的开端。当时中日之要“修好”,尽管两国对此所抱有的目的与态度并不尽相同,木鸿章,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两国在被迫进入近代世界之际,因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压力而激发的共同需求。在此过程中,木鸿章,李鸿章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