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卒年不可考。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王国维生平事迹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一)司马迁的家学渊源其祖“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汉太史令,学识渊博,有学术抱负,著有《论六家要指

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卒年不可考。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史记的体例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王国维

生平事迹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

(一)司马迁的家学渊源

其祖“世典周史”

其父司马谈,汉太史令,学识渊博,有学术抱负,著有《论六家要指》

其父遗志

(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1.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时年20,出游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

《屈原列传》、《五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赵王勾践列传》、《魏公子列传》、楚汉相争

2.巡游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

《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

3.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泰山封禅典礼随行。

《封禅书》《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

东至会稽、泰山、海滨,南至巴蜀、昆明,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内外。足迹遍及黄河、长江以至粤江流域。

形成了视通万里的史学眼光。

实地考察让司马迁从文献中走出。

拉进了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形成沉雄雅健的文风。

(三)李陵之祸

选择背后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发愤著书的传统

重新审视社会人生

·《史记》是司马迁的天才独创,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司马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简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52万余字;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共130卷。

▲《史记》的书名变异

①《太史公书》:《太史公自序》、《汉书·杨恽传》

、《论衡》等

②《太史公》:《汉志》

③《太史公记》:《风俗通》

▲今人陈直依汉末《武荣碑》为依据论断,史记之名当始于桓灵之际,是太史公记的简称。

▲《史记》作品补续:《汉书·司马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补续者为褚少孙等十余人。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张守杰《史记正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一)《史记》五体

纪传体:以记载人物为中心

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五体: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

1.十二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2.十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世表、年表、月表)

3.八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

4.三十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5.七十列传:历代各行各业各阶层的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传记,也包括少数民族史和外国史。

单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

合传:屈原贾生列传、老庄申韩列传;

类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酷吏列传、循吏列传;

附传:《孟子荀卿列传》中附24个字的墨子传。

(二)《史记》的创作目的和思想(“史家之绝唱”)

1.究天人之际: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天人相分

《伯夷列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项羽本纪》: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总结历史教训。真正的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

2.通古今之变: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兴亡成败之理

《报任安书》: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亡之纪。

《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⑴历史总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变

称赞吴起的政绩“诸侯患楚之疆”。

商鞅在秦实行变法,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⑵历史的盛衰不是偶然的

《平淮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宗室有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因其变也。”

⑶重视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①战国以前写的简略,战国以后写的详细。

十二本纪:战国前五,一个朝代一个本纪(五帝、夏、殷、周、秦);战国后七,一个皇帝一个本纪(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今上)

《秦楚之际月表》:“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②方方面面地写。

《平淮书》汉兴百年间生活经济的变化。

《货殖列传》详述各地生产贸易情况。

《河渠书》记载武帝时代的水利。

《礼书》《乐书》讲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

《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朝鲜列传》叙述当时的民族史和邻国各国交往史。

⒊成一家之言:自比孔子·孔子第二,《春秋》第二

▲司马迁以他的博学,更以他的“识”(鉴定、抉择、判断)统驭上下古今,是后人俯首贴耳在他的气魄胸襟之下。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有真正的历史学家所应有的公正。如《高祖本纪》《封禅书》《平淮书》《酷吏列传》

有独特的历史思考:对于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和爱憎感情,异于封建正统思想;对历史现象有多层面的观察。如《循吏列传》无一人是武帝时人。

⑴体例之外的实录精神

十二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

三十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⑵独特的历史思考

孔子世家:政治上既有世袭,文化上也应有世袭,形式上有世袭,精神上也有世袭,他晓得孔子隐然是中国的一个大教主。

历史是记录人类生活真相的,司马迁之所不居于形式者,正是真正地把握了事实的核心本质。

⑶历史的多层面

向来的历史是以政治为中心、以帝王的起居注为主要内容,但司马迁却注意到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经济、军事、文化、习俗、人情事故,方方面面。如流亡刺客、求签问卜、贪官污吏、富商大贾、宦官戏子、后妃妻妾。

历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一)开创的纪传体正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特点

(二)丰富的文学性

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写再现出历史的生动面貌,显然使之增强了文学特征。不仅禀着“实录”精神,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褒贬爱憎。

(三)实录技巧展现实录精神

(四)高超的艺术技巧

⒈重要事件反映历史人物的重要特征

《留侯世家》:“(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项羽本纪》记载三件事:一是巨鹿之战,二是鸿门之宴,三是垓下之围。

《李将军列传》就突出写两点:一是抗击匈奴,英勇善战;二是遭受冷遇排挤,死于非命。

⒉互见法

司马迁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⑴人物塑造的典型化。

讲究选材,筛选出传主最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成本传。

⑵不失历史的真实性。

将其他枝蔓和有损人物形象的材料放于他传之中,既突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又不失历史的真实。

⑶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复杂性。

⒊细节小故事

⑴用细节反映人物精神面貌。

⑵用小故事预示人物性格或命运。

⒋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魅力

⑴叙述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①《屈原列传》《伯夷列传》:抒情。②《项羽本纪》:情节。③《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庭怒发。④《张仪列传》: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⑵人物语言各具性情、各具面貌、各有心理状态。

如:吕不韦:“此奇货可居!”

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周昌:“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上一篇: 江米的营养价值(江米的营养成分表100克)
下一篇: 皓月千里(皓月千里的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