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文咏珊(文永之役)

文咏珊(文永之役)

文咏珊(文永之役)蒙古崛起后,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欧亚大陆,无论是东欧的俄罗斯、匈牙利、波兰,还是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无法抵挡蒙古大军的兵锋,这些国家在蒙古铁蹄席卷之下,几乎一触即溃,很快就沦为一片废墟。然而,在蒙古毁天灭地的狂飙之中,偏居一隅的南宋,却硬抗了40多年,蒙古汗位继承人阔出,乃至蒙古大汗蒙哥本人,先后死在攻宋前

蒙古崛起后,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欧亚大陆,无论是东欧的俄罗斯、匈牙利、波兰,还是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都无法抵挡蒙古大军的兵锋,这些国家在蒙古铁蹄席卷之下,几乎一触即溃,很快就沦为一片废墟。然而,在蒙古毁天灭地的狂飙之中,偏居一隅的南宋,却硬抗了40多年,蒙古汗位继承人阔出,乃至蒙古大汗蒙哥本人,先后死在攻宋前线,素来以弱闻名的南宋,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之举呢?这历来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要想找出原因,就要分析宋蒙双方当时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各自拥有的实力。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有弱宋之称,宋朝建立后,在与辽、金等游牧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始终处于下风,靠着岁币、称臣等屈辱行为勉强维持,但最终还是丢失了中原,退到南方的残山剩水间苟延残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小朝廷,却在蒙古骏马弯刀的攻击下屹立了40多年,不禁让人拍案称奇。人们之所以会觉得惊奇,其实是不了解南宋真正的实力。

南宋虽然地域狭小,民风文弱,缺乏宽大的战略纵深和凶悍的战斗精神,但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和最先进的科技,还拥有近一亿人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南宋的人口素质很高,除了有一大批掌握先进文化的知识精英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熟练工匠,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工匠。在先进造船技术的支持下,南宋水师也是当时世界上海军的巅峰,以此为后盾,南宋海外贸易极其发达,为南宋朝廷带来了滚滚财源。所以,南宋在“弱”字外表下,却拥有巨大的战争潜力,这是蒙古已经征服过的那些国家无法比拟的。

文咏珊(文永之役)

文咏珊(文永之役)

北宋开国后,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军队战绩却惨不忍睹,不仅打不过辽、金这样的大国,就是西夏这样的小国也经常把宋军打得丢盔卸甲。但是南宋虽然疆域远不如北宋,军事上却比北宋强,北宋极度鄙视武将,连狄青这样的名将也饱受屈辱。南宋则不同,武将地位有所提高,军队也从北宋时的文人挂帅,宦官监军,变成了武将领兵,四大军镇的武将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南宋涌现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猛将,如岳飞、孟珙、韩世忠、王坚、吴玠等人,他们都在战场上重挫过金军和蒙军。有一句话叫做“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恰当地形容了两宋军事和政治态势的不同。蒙古军队如果面对的是徽钦二帝时期的北宋军队,那就是一鼓而下的事,根本不可能打40多年之久。

南宋在地形上也比北宋有利,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北宋,根本无险可守,面对辽、金铁骑束手无策,而南宋退保半壁,两淮密如蛛网的河道湖泊和巴蜀飞鸟难越的崇山峻岭,是水军和山地步兵的理想战场,却是骑兵军团的噩梦。蒙古人以往在东欧和西亚的作战地域大多是草原和荒漠,适合骑兵行动,他们可以席卷万里,气势如虎,可是在南宋境内,他们失去了这种自由,变得步履维艰。南宋的气候也让来自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很不适应,蒙哥和阔出的死,于此不无关系。

正是南宋所拥有的这些优势,是他们可以和蒙古这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鏖战40多年的资本和底气所在。

从蒙古方面而言,他们无疑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攻无不克的,如果蒙古人用主力进攻任何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很难逃脱覆灭的命运。

1234年,蒙古灭了金,蒙古与南宋之间没有了屏障,蒙古可以直接进攻南宋了,于是窝阔台大汗以南宋背盟为借口,派王子阔出和阔端,以及宗王口温不花等人率军以东西两路大举攻宋。

蒙古当时视野宏大,为了经略欧亚大陆,遂行全面出击的战略,四处攻伐,但其战略重点在于西征,蒙古攻宋时,正值拔都、贵由、蒙哥率军进行第二次西征,他们所率领的,是蒙古最精锐的主力部队,主要由蒙古人组成,进攻南宋的是一支偏师,主要由北方汉人组成。西征的蒙古军一路横扫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大败神罗联军,兵锋直抵维也纳城下。

攻宋的蒙军与南宋守军断断续续打了七年,期间攻破过襄阳、成都等战略要地,也遭到孟珙、杜杲等将领的抵抗和打击,东路军统帅阔出也病死在军中,他是窝阔台最喜欢的王子,本来要将汗为位传给他,阔出的死也为日后蒙古分裂埋下了种子。期间,阔端还于1239年分兵进攻吐蕃,到1247年将吐蕃纳入蒙古帝国版图。

1241年底,大汗窝阔台驾崩,攻宋的蒙军北归,结束了这次战争。

由于蒙古人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所以这次攻宋以剽掠财物人口为主,并未致力于占领城池,蒙军回撤后,南宋收复了全部失地。

窝阔台死后,因阔出已死在前线,本应以阔出的儿子失烈门继承汗位,而诸王中实力最强的拔都也觊觎汗位,但是皇妃马乃真却借口失烈门年幼,趁机临朝称制,又拉拢一批王公大臣,把她的儿子贵由推上大位。拔都对此非常不满,连推举贵由的忽里台大会也没参加,从此呆在他建立的钦察汗国,不再听从蒙古帝国的号令,贵由不满拔都的桀骜,率军对他征伐,却死在途中,也有说是被拔都刺杀的。蒙古的分裂由此开始,拔都的精兵猛将,也就不会参加对南宋的征伐了。

贵由死后,蒙哥继位,继续对外征战,1253年,他派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征服西亚各国,此前,他于1252年派忽必烈进攻大理国,并于1254年灭了大理国,实现了对南宋的战略合围。在这个基础上,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攻宋。这次,蒙古大军进展顺利,但蒙哥亲率的一路却遇上了难啃的骨头,受阻于钓鱼城下,最后连他本人也在此遭遇伤病,以至丧命。

这次攻宋,蒙哥亲征,看似动用了主力,但这时蒙古内部裂痕已经很深,蒙哥名义上是蒙古共主,事实上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并不真正听命于他,钦察汗国就根本不受节制了,他能动用的也只有拖雷系人马,攻宋的同时又要西征,所以并不能集中蒙古的主要力量来对付南宋。

蒙哥驾崩,使蒙古帝国汗位悬空,黄金家族内部各派系矛盾加剧,1260年6月,在哈剌和林的忽里台会议上,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被与会的各系代表推举为大汗。

当时,忽必烈正率军进攻鄂州,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陷入了继续攻宋还是回师争夺汗位的两难之中。这时,深得忽必烈信任的汉人谋士郝经说了一席话,使他理清了思路,做出了与南宋停战,回兵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决定。

郝经是这样说的:“国家自平金以来,惟务进取,不遵养时晦,老师费财,卒无成功,三十年矣。蒙哥汗立,政当安静以图宁谧,忽无故大举,进而不退,畀王东师,则不当亦进也而遽进。以为有命,不敢自逸,至于汝南,既闻凶讣,即当遣使,遍告诸帅,各以次退,修好于宋,归定大事,不当复进也而遽进。以有师期,会于江滨,遣使喻宋,息兵安民,振旅而归,不当复进也而又进。既不宜渡淮,又岂宜渡江?既不宜妄进,又岂宜攻城?若以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亦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如其不可,知难而退,不失为金兀术也。师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役成迁延,盘桓江渚,情见势屈,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则我竭彼盈,又何俟乎?且诸军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引月日,冬春之交,疫必大作,恐欲还不能。”

这段话的大意是:蒙古灭金后,本应休养生息,却一直进攻南宋,劳师糜饷,结果三十年未能成功。如今蒙哥汗驾崩的噩耗传来,应该当机立断,迅速决定到底是继续进攻还是退兵。现在军中疫情传播,如果再拖到冬春之交,疫病必然大爆发,到那时,只怕想退兵都来不及了。

针对当时宋蒙双方的军事态势,郝经说:“彼既上流无虞,吕文德已并兵拒守,知我国疵(指蒙哥汗暴崩之事),斗气自倍。两淮之兵尽集白鹭,江西之兵尽集隆兴,岭广之兵尽集长沙,闽、越沿海巨舶大舰以次而至,伺隙而进。如遏截于江、黄津渡,邀遮于大城关口,塞汉东之石门,限郢、复之湖泺,则我将安归?无已则突入江、浙,捣其心腹。闻临安、海门已具龙舟,则已徒往;还抵金山,并命求出,岂无韩世忠之俦?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溯流而上,则入洞庭,保荆、襄,顺流而下,则精兵健橹突过浒、黄,未易遏也,则亦徒费人命,我安所得哉!区区一城,胜之不武,不胜则大损威望,复何俟乎!

郝经的意思是:蒙哥驾崩后,宋朝长江上游防线的危机已经解除,宋朝统帅吕文德得以把兵力集中到了忽必烈军的当面,宋朝的优势水师也进入长江,截断蒙军退路。如果蒙军不顾一切,继续进攻,直取临安,那么宋朝皇帝可以从水路撤退,而且宋朝还有当年韩世忠那样忠勇的将领,必然会拼命救驾。蒙军攻下临安一座空城,又有什么意义?

他接着分析天下形势:“宋人方惧大敌,自救之师虽则毕集,未暇谋我。第吾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肱髀相依,在于背胁;西域诸胡窥觇关陇,隔绝旭烈大王;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启戎心,先人举事,腹背受敌,大事去矣。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虽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下诏中原,行赦江上,欲归得乎?”

郝经认为:宋朝是惧怕蒙古的,自救都来不及,不会来主动进攻,但是蒙古国内空虚,塔察儿国王和山东的世侯李璮占据东北部,对后背产生威胁,旭烈兀被西域各部牵制,暂时难以东归,其他势力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观望,都在觊觎汗位。如果他们抢先发难,忽必烈将腹背受敌,那就大势已去了。而且阿里不哥已经占据燕都,在发号施令了,忽必烈虽然手握重兵,但阿里不哥如果声称得到了蒙哥的遗诏,名正言顺地登上汗位,并昭告天下,那么忽必烈就像当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一样,回都回不去了。

最后,郝经建议:“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许割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疆界岁币。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彼之奸谋僭志,冰释瓦解。遣一军逆蒙哥汗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则大宝有归,而社稷安矣。”

他主张先控制江面,以每年进贡岁币为条件,与宋朝议和,划定边界。然后放弃辎重,率轻骑直取燕都,那些企图谋取汗位的宗室们,野心就瓦解了。同时再派一支人马,护送蒙哥的灵柩,收了皇帝玺,诏谕旭烈兀、阿里不哥等诸王,到和林参加丧礼。再派真金太子镇守燕京,这样一来,天下就定了。

此时,恰好宋朝宰相贾似道派使者前来求和,表示愿意称臣纳币。于是忽必烈便顺势而为,依郝经之计策,与宋言和,班师北上,争夺汗位。郝经的这一计策,使蒙古对南宋的征伐暂停了八年,给南宋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得以调整部署加强防御,这也是宋蒙之战迁延40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斗才分出胜负,阿里不哥兵败,忽必烈迁都北京,与汉族士大夫阶层结盟,正式入主中原,1271年,忽必烈在汉人的建议下,定国号为“大元”

在权力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忽必烈于1268年再次发兵进攻南宋,但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完全分裂,忽必烈能动用的只是元朝的人马,其他汗国并没有派兵助攻。然而就在这一年,蒙古诸藩因为不满忽必烈的汉化政策,爆发了“海都之乱”,忽必烈派主力前去镇压,这场战争打了30多年,直到南宋灭亡后22年才结束,1289年,忽必烈还以74岁高龄亲征,1301年海都兵败身死,这场叛乱才告平定。

忽必烈在攻南宋和平海都的同时,还在1274年发动“文永之役”,派3万人马,900多艘战船进攻日本。

由于各处分兵,元朝无法全力对付南宋,所以直到1276年才攻破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才在崖山之役中彻底灭亡了南宋。

从元朝灭南宋的过程来看,无论是蒙古帝国还是元朝,因其全面出击战略和内部矛盾,始终未能以最主要的力量投入灭宋战争,而本就退守一隅的南宋已经无路可退,只能以举国之力与蒙古人死磕。在那个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年代,蒙古几乎已经征服了世界,蒙古人在理论上是以全天下的资源和力量压向南宋,而南宋以一隅独抗全天下40多年,也着实堪称奇迹。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上一篇: 凌柱形图片(凌柱的侧棱底面侧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下一篇: 姚枢怎么读(姚枢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