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中国》第一季的时候,就觉得该纪录片喜欢渲染宏大场面,尽管该片宣称自己要以历史人物的经历,去刻画时代群像、串联历史脉络,但实际上并没有展示出多少东西,反而让内容显得很空洞,沦为泛泛而谈。
所以,等第二季播出后,我只选择性地看第三集《大都》,但看到一半,就实在按奈不住吐槽的心情,来说说大都篇我看到的几个槽点。
首先,开篇就是拖雷死了。
姚枢怎么读(姚枢墓)
18岁的忽必烈,在一夜之间就成长为黄金家族的重要脊梁,他的母亲,一位仁慈宽厚又富有力量的女性——唆鲁禾帖尼,由于长期在后方替黄金家族管理领地,她比那些嗜酒黩武的男人更懂得治理之道,······她教育忽必烈要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
就离谱!
忽必烈是拖雷的嫡出第二子,上有军功卓著的老大蒙哥,下有受父母疼爱的老幺阿里不哥,啥时候轮得到他排行老二、不长不幼的忽必烈来当拖雷家的顶梁柱、黄金家族的重要脊梁?这不胡闹吗?
好吧!谁让人家忽必烈是本片的主角呢?主角光环也不是不能理解,蒙哥、阿里不哥你们不是主角,就活该被编剧剪掉!
但是,文案说唆鲁禾帖尼是替黄金家族管理领地的重要女性,这也太泛泛了。更神奇的是,文案居然还说唆鲁禾帖尼教育忽必烈要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
艾玛,咱就不说唆鲁禾帖尼在窝阔台时期怎么就成了黄金家族的代表?可她教育忽必烈要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这就太扯了吧!都让人无力吐槽了!
从成吉思汗时期,黄金家族的男人就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了好伐!窝阔台时期、贵由时期,视野也都在草原之外啊,人家几代都在搞东征、西征、南征的好伐!
怎么到本纪录片,把视野拓展到草原之外,就成了唆鲁禾帖尼的睿智眼光呢?她还教育老二忽必烈?
拜托!忽必烈生下来就被他老娘交给丈夫的妾室抚养了好吧!唆鲁禾帖尼生的四个儿子中,唯独和老二忽必烈的关系不够亲密。
唆鲁禾帖尼死了丈夫后,上有顶梁柱、能干的大儿子蒙哥不倚仗、不教育,就单去教育没功没劳、又不能卖萌的老二忽必烈?这不是扯淡吗?
接下来,是影响忽必烈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八思巴出场。
文案说:八思巴的家族萨迦派,是卫藏大大小小的教派中最具实力的一支,在面对蒙军入藏的剧烈动荡,萨迦派思考怎么让封闭的高原和外部更广阔的地域建立连接,······身为萨迦教主的八思巴,与忽必烈建立深厚的友谊等等。
看到这里,猴格真心替止贡派不服,蒙古人最初看上的可不是后藏的萨迦派,而是前藏的止贡派好伐!
是止贡京俄扎巴迥乃拒绝了蒙古人,举荐了萨迦班智达,这才有萨迦派君临卫藏的机会。
但是,萨迦派的实力并不足以掌控卫藏,凉州会盟后也只是卫藏名义上的领袖,根本无力辖制其他教派,编剧怎么就敢说萨迦派是最具有实力的呢?这不红口白牙说瞎话吗?
更何况,卫藏明明是被动地与蒙古人建立连接,怎么到编剧这儿就成主动的了?太高看教派的觉悟了吧,简直是为了啥而啥!
文案甚至把八思巴和忽必烈的会盟,提高到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凉州会盟的级别,但这显然是拔高了八思巴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是瞎编乱造的。
萨迦班智达凉州会盟时,的确是代表了整个卫藏;但八思巴的六盘山会面,只是代表了他家的萨迦派,这等级能一样吗?能一样吗?
自从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后,依附阔端皇子君临卫藏的萨迦派,日子就不好过,凉州会盟之后各自寻找黄金家族王子大腿抱的其他教派,面对冷灶萨迦派,都恨不得踩上一脚,萨迦派已经失去名义上的西藏领袖地位,成为落魄的失意者。
身为蒙古王子的忽必烈,最初和卫藏教派建立关系的是蔡巴噶举,在他准备南征之前,又给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递出橄榄枝,希望结成福缘,但噶玛拔希看不上忽必烈,人直接投奔大汗蒙哥去了。
忽必烈这才给落魄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致信,但萨迦班智达也在收到信件前也去世了,年轻的新教主八思巴,则抓住这个可能中兴家族及教派的机会,奔赴六盘山,去和忽必烈王子会面。
所以说,八思巴在当时只能代表萨迦派,而萨迦派却不能代表整个卫藏。纪录片编剧却无视这一史实,悍然让八思巴代表整个卫藏与忽必烈会面。
······
他们会面之初也的确发生过不愉快,但具体是什么不愉快,纪录片却略过不提,不过,却提到这场不愉快是由察必王妃出面调停的。
两人是因为什么事情不愉快呢?
八思巴对忽必烈提出让他为蒙军征集差役贡赋的要求加以拒绝,而忽必烈也断然拒绝了八思巴提出在传授灌顶时坚持上师对弟子的支配权,所以,两人的会谈并不顺利。
最后,由察必王妃出来打圆场,建议在宗教上,双方属于上师和弟子关系;但在国事上,则是君臣关系;对于国家政务,上师是不能干涉的。
也就是说,八思巴在给忽必烈灌顶传法时,可以行使上师的权利,但是,他也必须为蒙军的后勤提供供应。
察必的建议获得忽必烈和八思巴的认可,两人也从此结缘。随着忽必烈后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在蒙藏关系中,上师在传法时可以对弟子有支配权,但政务上要听命于皇室的原则,基本贯彻整个元代。
当我看到瘦弱、一脸恭谨的察必王妃时,内心就极为失望,这是历史上英姿飒爽、端庄大方的察必吗?这是隔壁王大爷家受气的小媳妇吧!编剧是不是对察必有什么误会?
而野心勃勃的忽必烈明明是靠造反上位的,纪录片却非把他描述成一个深藏不漏却功高震主的白莲花弟弟、慈爱仁义不忍心杀害兄弟的绿茶哥哥,好像把他的凶残展示出来,就有损忽必烈大帝的形象似的,也是简直了。
忽必烈是不忍心杀害阿里不哥吗?
如果真不忍心,为什么当初还让萨迦派和蔡巴噶举作法去索阿里不哥之命呢?
明明是忽必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弟弟,恐怕他前脚杀害阿里不哥,后脚其他黄金家族就会一片哗然,就是怕杀了阿里不哥引起家族的反对,忽必烈才只能弄死阿里不哥的亲信好伐!
看到这里已经索然无味,让人没有想继续下去的欲望······
本篇的剧名是《大都》,我最初以为这一集会主要讲述大都的繁华昌盛、壮丽富庶,把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都络绎不绝奔赴的汗八里呈现给观众。
结果,主要讲的却是忽必烈和他身边人物的故事,从拖雷之死、八思巴出生、六盘山会盟,到刘秉忠的政治蓝图、姚枢的睿智眼光、忽必烈称帝、建立大都城、统一汉地,最后到真金之死、忽必烈之死。
几十分钟的内容,与大都相关的——譬如被营建——只不过被几句话带过,而大都在当时世界的影响和地位,更是啥都没提。
好吧,其实这一集,可以直接换名《忽必烈的一生》。
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相关的东西,基本都在夸,面对这些赞誉,我觉得挺尴尬的,想起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内里却爬满了虱子。
这部纪录片猛一看,真的是场面宏大、珠围翠绕的,但这些雕栏玉砌怎么也掩盖不了内里的苍白和空洞。
我一直想不明白,有些历史纪录片为什么做不到客观、真实的描述呢?为什么就非得避讳主角的缺点,却无限夸大或者编造主角的优点呢?
你这是纪录片!不是电视剧!搞神马白莲花主角光环?搞神马文艺煽情呢?要做不到客观真实,你拍什么纪录片啊!直接去拍电视剧多好呢!爱怎么编就怎么编,要批评你一句都算我输!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