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大批迁入吉林、辽宁省始于十九世纪中叶,黑龙江省于十九世纪末叶。定居下来以后,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东北边疆。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系属未定,中国学术界多倾向于阿尔泰语系。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有“水稻之乡”著称于世。解放前朝鲜族地区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19世纪末叶朝鲜族的迁入:明末清初,黑龙江省的宁安县一带已有朝鲜迁入定居。据《宁安县志》记载,“考清室受命之初朝鲜人来归化者,例入满洲籍者如朴氏、金氏、王氏、李氏。皆著在“氏族通谱”。“汉人之编入族籍者有张、李、高、雷一百六十余姓。高丽人编入族籍者有金、韩、李、朴等四十三姓”。
朝鲜族语言(朝鲜族语言和韩语一样吗)
“清室受命”为顺治元年(1644),说明十七世纪中叶,朝鲜族已经迁到黑龙江省的宁古塔地区定居,并加入了满洲籍。《清朝通志》记载,清初加入满洲氏族的朝鲜族有42姓,其中有金、韩、李、朴、张、傅、柏、洪、雀、刘、黄、冈杨、陈、吴、文、孙、丁、任、尹、宋、徐、车、万、江、边、何、闵、林、佟、瓦、耿、马、郑、曹、郭、沈、方、素、孟、田、辛氏。这些朝鲜族,其祖先大部分是后金天聪年间(1627一1635)来东北的。其中韩氏记载,“韩氏:韩云,正红旗人。国初,同弟韩尼来归。授二等轻都尉。……韩尼授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其第四子,那秦,任黑龙江副都统。”据记载,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宁安县东京城为中心。周围的朝鲜居民有4000人左右。
明末清初迁入黑龙省定居的朝鲜族,他们的后裔早与其他民族融合。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历史上少有的水灾、旱灾和虫灾,民不聊生。饥饿的农民,纷纷渡过鸭绿江和图们江,私垦定居,有些人流入到黑龙江省。1870年宁古塔副都统接所属各地卡伦的报告中载。“现今朝鲜男妇子女,陆续往来不绝。在于各屯遇户,施回乞食、问话则言语不通,揆情则饥寒所迫,庚癸之呼,嗷嗷待哺,情殊可悯”。
19世纪80年代,随着清朝封禁制度的逐渐废除,朝鲜垦民最早由苏联西伯利亚和吉林省延边地区迁入了黑龙江省定居。20世纪初,大批朝鲜族农民由朝鲜直接迁入黑龙江省建立了垦民村。
光绪六年(1880),有3名朝鲜族,为采集药材,从俄国来至饶河县(旧称义顺号),并招来30余户的农民居住本县。光绪八年(1882),咸镜北道庆源郡松下面人李昌浩一家经珲春迁入东宁县三岔口定居,光绪十四年(1888),20余户朝鲜族农民在东宁县三岔口建立了第一个是民村高安村。
光绪十八年(1892),一批朝鲜族迁入了哈尔滨郊区定居。光绪二十年(1894),于横道河子、高岭一带,朝鲜族集居于“十里四方”的广阔地区。光绪二十一年(1895),有一批朝鲜族由吉林省舒兰县朱其口迁入五常县沙河子小孤山定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批在苏联沿海州,乌苏里等境内居住的朝鲜族来至穆棱县,起初往来耕种土地(春来秋归)。不久建“韩于村”定居。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从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雇佣大批朝鲜劳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铁路修完,先后在哈尔滨、一面坡、横道河子,穆棱,绥芬河等地安家落户。
光绪十三年(1907),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朝鲜的侵略。宣统二年(1910)8月签定《韩日合并条约》。反对“韩日合并”的爱国志士、义军和惨遭祸殃的农民,大批迁入东北各地,其中有不少人利用中东铁路,迁入黑龙江省铁路沿线各地。
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以后,实施法西斯殖民统治。朝鲜人民于1919年3月1日掀起了闻名的反日独立运动。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不少爱国志士和朝鲜族人民纷纷逃往黑龙江省境内铁路沿线居住。《远东报》于1919年4月4日报道“韩人北来者日益增多”。1920年4月18日,28日分别报道朝鲜族来哈消息。1919年哈尔滨的朝鲜族,由原来的380人增至722人。迁至中东铁路沿线定居的朝鲜族,也逐年增多。
20世纪20年代是朝鲜族迁入黑龙江省人数最多年代。在中东铁路沿线和松花江流域,到处可见开田种稻的朝鲜族集居村。据日本大使馆的调查,1930年黑龙江省境内的朝鲜族有44463人。
20世纪20年代,迁入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就其社会地位来看,大体有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忍受不住饥饿和压迫,被迫背井离乡的穷苦农民,大约占90%,第二个阶层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者,大约占3%。第三个阶层是抱着赚一大笔钱来黑龙江省的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职业者。
20世纪30一4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制移民政策下,大批朝鲜族人民从朝鲜直接迁入黑龙江境内定居,如1940年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人口达到153357人,到1943年增到256642人,分布在全省各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一大批朝鲜族返回朝鲜故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