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首先,科普一个关于人体的小知识。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人眼对光非常敏感,如果没有遮挡,能够观测到40千米外豆大的火苗。如果银河系外的超新星爆炸,肉眼会比望远镜更早观测到这个现象。这就为观测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条件。而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就有观测天象的传统。确实没有足够先进的设备,但架不住看天的时间久,几百几千年看下来,中国古代人早就意识到问题了。很神奇的是,教科书似乎

首先,科普一个关于人体的小知识。

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是谁提出来的)

人眼对光非常敏感,如果没有遮挡,能够观测到40千米外豆大的火苗。

如果银河系外的超新星爆炸,肉眼会比望远镜更早观测到这个现象。

这就为观测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条件。

而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就有观测天象的传统。

确实没有足够先进的设备,但架不住看天的时间久,几百几千年看下来,中国古代人早就意识到问题了。

很神奇的是,教科书似乎并未把文献中的事实告知学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曾子(春秋):“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大意:如果真的天圆地方,那四个角落岂不是盖不住?

所以曾子给出理解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大意:“天圆”指“天时”如六十甲子一般周而复始,“地方”的“方”指“东南西北”的“四方”观念。

这个时候,古代人还无法确定地球的形状,但已经提出了质疑,而非武断的,像教科书中说的,什么由于认知狭隘凭借直觉,猜测判断天圆地方。

偏的不提,浑天仪听过的人应该不少吧?

张衡(东汉)在《浑天仪注》中明确写道:“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这个描述算不上准确,但足见古代天文学家对地球、宇宙的认知,绝非是“天圆地方”。

而且浑天仪的形状,见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圆的!那是明明白白的圆的!

到了元代,赵友钦在《革象新书》已经很明确的写道:“地体虽浑圆,百里数十里不见其圆,人目直注,不能环曲。试泛舟江湖,但见舟所到之处隆起,而水之来不见其首,水之去不见其尾。洞庭之广,日月若出没其中,远山悉在环曲下,不为障也。测北极出地高下,及东西各方月食之时刻早晚,皆地体浑圆,地度上应天度之证。”

这还不够是正经的”地圆说“?

还有这句,走远了看不见小船什么的,书上告诉我西方人发现的!

古人能够得出这些结论,并不是靠凭空猜测,每一个进步,都是有着实际观测和数据支持的。

是一个个天文学家,一双双眼睛,数千年如一日,不息的坚持得来的。

却不知为何,统统被一句”天圆地方“所抹杀。

当然,两派的观点,都不是全员认同,这和今天还有人坚定认为地球是平的没什么区别。

而且当时天圆地方说才能让统治者、后儒学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自圆其说,这种客观原因,导致天文地理等探究受到影响。

但现在没有啊,所以为什么我曾经一度这么坚定的认为我国古代全凭想象认为天圆地方?

西方人提出地圆说的想法根深蒂固呢?

除了以上提到的文献、人物,还有很多的文献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些杂七杂八的补充内容:

1.《甘石星经》汉朝

里面有战国时期,齐魏两国天文学家编纂的最古老的恒星表(黄道附近恒星)。

其中月球环形山就有被命名为“石申”的,石申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著名(恐怕实际知道的人不算多)天文学家。

2.《旧唐书》唐代

《大衍历》

摘录:”挑选了13个点观测北极星高度,最南端在越南境内,测量出北极星角度约为17.07°,最北端今天俄罗斯境内,测出北极星角度为52°,由此发现了纬度。“

3.《元史》

《授时历》

摘录:”挑选了27个点观测北极星高度,最南端在南海,测量出北极星角度为15°,最北端在北海,测量出北极星角度为65°,再次确认了纬度差别。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北极星角度应该不会太大变化,“

4.《元史·天文一》记载“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上一篇: 颐和园昆明湖(颐和园昆明湖的由来)
下一篇: 程咬金(程咬金历史人物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