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柳宗元的诗(柳宗元的诗有哪些)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唐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2月,奉诏还朝的永州司马柳宗元,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踏上了这片阔别十年之久的土地。
春风送暖,驿路花开,彼时的他结束漫长的贬谪生涯,满心欢喜地回到长安,迎接人生的春天,准备开启大有作为的时代。
出身仕宦之家的柳宗元从小随父宦游,养成了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永贞革新失败给予他的沉重打击,并没有让他对政治失去希望。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他渴望得到皇帝的信任,能够被重用,这首作于归来路上的《汨罗遇风》,就写满了他的踌躇满志,积极旷达,读来令人心生美好。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唐柳宗元《汨罗遇风》
简译: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重回日思夜想的朝堂。
春风送暖,我行进在汨罗江边,想起先贤的事迹,激励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赏析:
20岁进士及第的少年天才柳宗元,在他三十三岁那年遭到人生的重创,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被贬出朝堂,永州司马这个闲职上一待就是十年。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15年)的春天,柳宗元奉命北归,小船途径汨罗江时遇风,想起怀石沉江的屈原,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此抒发自己的心志。
“南来不作楚臣悲”,首句表明自己的心迹,“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当初从长安被贬到湖南零陵时,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不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绝不做悲怆的楚臣,像楚国大夫屈原那样因悲愤而沉江自尽。
次句承上,给出答案,写出为什么不会像屈原那样愤懑,因为“重入修门自有期”,来日可期,所以信心满满,“修门”原意是郢城门,此诗中指长安城门。
虽被贬谪出京,但是回归有望,还能有一番作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不悲,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情怀,他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从未放弃。
“为报春风汨罗道”,第三句呼应诗题,写汨罗江遇风,但这风不是狂风、冷风或寒风,而是能让自然界草长花开的春风,他遇上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这个春天让他心生希望和美好。
同时,这也是他人生的春天,谪居零陵的蛮荒之地,一直在盼望着天亮,盼望着雄鸡一唱天下白,彼时终于迎来回归之日,怎不令其欢喜鼓舞。
“莫将波浪枉明时”,末句表明心志,他决心抛开自己遭遇的不公,把那一切恩怨都付诸流水,在这政治清明的时候大显身手,不辜负元和中兴的春风,做出一番事业来报答朝廷和皇帝,“明时”是指政治清明,“波浪”借指自己曾经遭受的挫折,“枉”是辜负之意。
前两句是回忆,写南去时的心境,虽遭打击,但是心怀憧憬,不放弃理想和希望;后两句是现实,写北归时的心迹,心愿得偿,踌躇满志,决心有所作为,不辜负人生的春天。
柳宗元的这首诗平实质朴,没有刻意的渲染,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欢喜之情呼之欲出,虽隔了久远的岁月,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彼时的欢喜和激动。
写在后面: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唐柳宗元《再上湘江》
柳宗元做梦也不会料到,他的春天如此短暂,短到还没有来得及开花就匆匆走远了,1月奉召,2月还朝,3月再次被贬离京,再一次谋面昔日的湘江水。
这一次的贬谪之地是更为遥远的广西柳州,与永州司马相比,柳州刺史看上去是升迁了,但是,这也不过是权宦的排挤之道,此一去,想要再次回京,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虽然一贬再贬,接连遭受重创,但是,有着不屈斗志的柳宗元依旧心存美好,虽有感叹,却不失望。
但是,这一次,柳宗元却是没等到回京的那一天,柳州任上四年后,也就是天下大赦那年,他却因病客死他乡,终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是,这个20岁就进士及第的少年天才,在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就,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有《柳河东集》等著作传世,并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引屈原为知己,敬重屈原的人品和才华,但是,他却不同情屈原自沉于水的悲怆,因为他有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纵使至暗,也心怀光明。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