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虽然出自曹操之口,但用在刘邦身上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刘邦曾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但刘邦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刘邦,38岁结婚;48岁起兵;50岁灭秦;54岁一统天下;55岁到59岁,亲自带兵平定异姓王叛乱。
60岁出兵讨伐匈奴大败;61岁回乡唱出《大风歌》,不久便?离开?人世。
刘邦简介(刘邦简介历史)
《史记·高祖本纪》详细记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开篇几段写道: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曾为泗水亭长。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
吕公,即吕后的父亲。可见,吕公还真善于相人。
后来,刘邦和项羽开始了楚汉相争。我们知道,最终刘邦取胜。当然,刘邦能取胜,肯定跟他的运筹帷幄是分不开的。个人觉得,刘邦为人大度,使得好多人愿意跟随他。而且他也善于获取人心。更重要的是他善于重用人才,也能听取他们的意见。但项羽完全与刘邦相反,他认为自己非常勇猛,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唯我独尊。我们从他们两人到秦国统治地区时,当地百姓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首先是项羽到秦地时: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接着,我们再看刘邦到秦地时: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后来,刘邦给项羽列出了十宗罪。虽然是汉高祖讨伐项羽的战斗檄文,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他对秦宫殿的焚烧,对秦降将的杀戮。可见,项羽有勇而无谋。亚父范增的结局,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如刘邦所言: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至于,后世好多人认为刘邦是一个无赖。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有人说,当年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项羽准备烹食。然后刘邦告诉项羽,我曾经和你一起并肩作战,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烹食咱们的父亲,那你到时也给我一碗吧!普遍认为,这里体现了刘邦的无赖,其实刘邦在这里走了一步险棋。他是在故意要了项羽一将,又在笼络项羽,他应该非常清楚项羽的性格,这样说,他的父亲和妻子尚有一丝存活的希望。至于后来,请看原文: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刘邦?父亲?)寿,(刘邦?)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这里刘邦说自己“无赖”,应该是在给父亲敬酒时的一个玩笑话。况且许慎对“赖”的解释是这样的:
“赖,利也”。无利入于家也。
可能刘邦在这里说得“无赖”,更符合这层意思。
这就是刘邦的奋斗史。当一个人进入不惑之年后,往往会安于现状,但刘邦的经历告诉我们,从?这个年龄阶段开始?,也是可以?或者?需要?奋斗一番的。
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终身学习。是的,人确实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武装自己。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孙权劝学》,也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吕蒙“当涂掌事”,正是由于听了孙权的话,开始认真学习,提高了自己,最终成为了东吴的大都督。
所以,通过读《史记》中对刘邦经历的介绍,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应该有所触动。
人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人生,不努力,是没有机会可言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