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典礼上,尹玉文难掩心情激动。她是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成本191班的学生。6月25日,是尹玉文圆满毕业的特殊日子。这一天,500多位毕业生们将一同走出校园,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谭筠怡(谭怡中先生)
典礼开始前,《小幸运》《一路生花》等歌声从礼堂四面八方响起,毕业典礼变身青春歌会,将现场的氛围感拉满。毕业生在现场观看了老师们精心制作的大学成长回顾视频,不少毕业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看着自己军训时候青涩的样子,回想过去三年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在碧职院留下了许多成长的印记,感谢母校感谢恩师,给了我们这么温馨的毕业典礼。”尹玉文激动道,她对于这个毕业典礼期待已久,从拍照打卡点到青春歌会,都感受到学校满满的爱。
毕业拍照打卡
白驹过隙,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尹玉文还记得入学前父亲叮嘱她要好好读书,从农村走出的她深感读书机会的宝贵,始终牢记初心,不懈努力着。如今,尹玉文已经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立志要做建筑行业的佼佼者。
2022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面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碧桂园集团的全力支持下,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实现了逆势突围,516名毕业生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占比98%,在广东省排名前列。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不仅交出了亮眼的就业成绩单,更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会做人、会做事”的00后。
尹玉文从小在农村长大。“到外面的世界去”,是一颗扎根在她心底的种子。每年的农忙季节,从春耕到秋收,父亲都会带着她到农田里去干农活。尹玉文明白,父亲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教育她劳动的辛苦。
“我爸没有读过大学,坚持认为学习是我们的出路。他希望我走出去好好念书,去认识更多的人,才能在更大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尹玉文说。
因此,尽管家庭一直有着经济方面的困难,但依然全力支持尹玉文继续读书。刚入学的时候,尹玉文还曾为读书的费用感到压力。不过好在,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对于贫困生有减免学费的政策。这也减轻了尹玉文在求学路上的经济压力,让她能够专心追求学业。
学生与院长书记合影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方威介绍,学院的生源主要以广东省为主,大部分学生来自粤北、粤西等相对偏远的地方。“学校一直有慈善公益基因,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希望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就像国强公益基金会的荣誉主席杨国强先生办学的初衷,学校还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尹玉文始终感激学院的培养。在校期间,她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课程,充实地度过了三年求学时光。刚进入大学时,尹玉文学的是酒店专业,但经过综合考量自身个性与兴趣,她觉得工程造价专业更适合自己。
转专业之后,尹玉文的学习进度有些落后。为了跟上进度,她努力地跟同学沟通交流,在同学课后复习的时候跟着学习新的知识。她还向老师要课件,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抓紧课余时间学习。渐渐地,尹玉文感受到专业科目的有趣,每一次考试也朝着更好的成绩前进,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和国家奖学金。
人的一生不能停止学习
大二时,尹玉文想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大方,于是参加了志愿者活动的竞选,后来还成功担任了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会长及社团内部长等,尝试组织策划多项社团活动。尹玉文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志愿活动,获得了学院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尹玉文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们熟悉钢筋构造、深入理解公式原理提供了好的平台。企业实习时,一对一的导师指导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
在一年的实习时间里,除了本岗位的工作外,尹玉文还接触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专业能力。毕业后,她如愿成为广东博嘉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成本专员。
“我想继续从事建筑行业,一直做下去,努力做得更好。”尹玉文说道,“能够看着一片荒地,经过建筑行业的建设后,建造出好的房子,给更多的人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在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像尹玉文这样经过三年学习成长为各行各业新兴力量的同学不计其数。这源自于碧桂园特色职教模式春风化雨般的培养。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创办于2014年,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联席主席杨惠妍女士建立的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创办。自创办以来,碧桂园集团主动作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的号召,以世界五百强的先进理念、企业文化、科技实力、产业资源等,全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推动并支持碧桂园职业学院大胆改革创新、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成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
师生合影
这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实现了“四个对接”,即:专业需求对接产业需求,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相当于从入口端开始,亟已完成人才高级定制的精准把控,进而借助“岗(岗位)赛(比赛)课(课程)证(证书)”四位一体的融通,达成从专业基础能力到单一岗位、再到主管能力的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把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深度产教融合,做到了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供给侧,与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侧的真正衔接,学生的培养方向紧紧抓住了企业和用工市场的需求,专业设定也适配行业转型的全新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全周期的精准对接。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办学八年来,一直探索践行校企双主体办学,秉承为社会培养“会做人、会做事”高素质人才的创建初衷,把教育教学和产业生产融合起来,实施校企共育人才的办学机制与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六届优秀毕业生,在社会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贡献了人才力量。
抛帽子
“三段递进,校企共育”育人新模式正是学院培养人才的教育创新。所谓“三段式”教学,就是以“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为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与企业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酒店管理专业192班的陈泽文在毕业时最庆幸的就是通过“三段式”特色教学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一阶段,学院注重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品行、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学生经过专业岗位分流后,深化岗位课程学习,强化岗位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
“三段递进,校企共育”,与企业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陈泽文觉得,自己跟着这种模式稳扎稳打,在校收获了专业知识,在实践学习中掌握了技能。如今的他就职于惠东县碧桂园凤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三年的学习对于他日后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都颇有帮助。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开设智能技术类、土木建筑类、管理服务类、教育艺术类等10个优势专业,通过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突破,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学院2017至2022连续六届毕业生就业率近100%,每年毕业生一毕业即成为企业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占比80%;毕业即月薪过万的优秀毕业生144人。
2022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今年许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都是00后。在毕业典礼上,谭筠怡代表毕业生发言,她说,她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00后已经长大,有能力为国为家贡献力量。
经过大学三年的培养,这届00后也涌现出许多佼佼者。据悉,学院2022届毕业生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434人,占比83%;25名毕业生初次就业获聘的职务岗位月薪超过万元。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交出了一张亮眼的就业成绩单。
学生代表谭筠怡讲话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约七成本科生毕业起薪低于6000元/月,万元月薪毕业生占比4.3%。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这所高职院校2021届毕业生平均薪酬6254元/月,超2020年全国约70%本科毕业生,万元月薪毕业生比例高达10.6%,是2020年全国万元月薪本科毕业生占比的两倍。
可见,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创造自己应有的价值。在公众以往的认知中,职业教育定位模糊,也往往被社会忽略。但显然,一些改变已经发生了。
图源:麦可思
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新职业教育法开始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所谓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这样的定位表态,更有利于塑造社会共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除了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新职业教育法还明确诸多举措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企业可以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实施职业教育的岗位;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等。
职业教育,推动人与企业的融合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一直积极思考着企业的主体积极性。随着碧桂园集团向智能化建造转型升级,学院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融入各建筑类、管理类专业,实施原有专业的智能技术改造,旨在培养兼具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建筑类、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
机器人技术系主任梁荣新认为,企业参与育人是一个大趋势。“企业参与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只有企业参与了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企业参与育人是职业教育重要的规律和需求。”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劲荣表示,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坚持“精英培养模式”,学生就业优势突出,不仅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而且肯吃苦、作风优良,这样的人才在企业很受欢迎。
罗劲荣、徐舒扬为优秀企业部门颁奖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执行院长徐舒扬认为,民办职业教育有办学体制和机制较为灵活、形式多样等办学优势,更容易创新特色办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名企主导、三段递进、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已初具品牌效应,为大型企业决策层主动作为,引导产业资源、企业导师做实校企共育,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提供了可借鉴范本。
越来越多技能人才正乘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东风,逐渐成长为有技能、有学历、综合素质高的能工巧匠。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作者|解一章
编辑|姜苏仁
统筹|蒙洁华
排版|静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