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有八个儿子,但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顺治皇帝的一生有十九个后妃,其中有四个做过皇后,第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八年被册封为皇后,顺治十年被废为敬妃。第二位孝惠章皇是前任废后的侄女顺治十一年册立,第三位皇后是顺治的宠妃董鄂妃,顺治十八年董鄂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而第四位皇后便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母凭子贵在康熙元年尊为慈和皇太后,死后称孝康章皇后。清朝对嫡庶的观念并不像汉人那么强烈,当不当皇帝主要还是靠命。想想康熙、雍正、乾隆哪一个是嫡子还不照样当皇帝,不是嫡子,没什么关系,当了皇帝了,自个母亲的正宫位置自然就有了。那从这个角度来讲,哪个皇帝又不是嫡子?
顺治十三年三月十八号伴随一声啼哭,紫禁城又将上了一个新生命顺治的三皇子。当时的顺治虽然只有十七岁,但清朝和南明小王朝的战争还没结束,当顺治十四岁亲政以后便着手处理一堆国事,每天除了忙就是忙,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小皇子。后来事实表明了,甚至不仅仅是这个时候不在意三阿哥,而是之后的六七年,这个尚未取名的三皇子都只是顺治众多皇子当中普通的一员。首先顺治当时就只有十六七岁,青春当年已经连生三个儿子了,繁衍后代对他来说一点不难,如果他能像康熙那样活到个80岁,那他也是子孙繁盛,造出一支连队也不成问题。再说三皇子的生母佟佳氏也只是普通妃子,出生汉军旗的她注定在满人当家的紫禁城只有较低的地位。一个普通妃子,一个普通皇子想想日子也不算好过。
和硕襄亲王(和硕襄亲王by摇曳菡萏)
再加上孝庄皇太后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一直想让本家族姑娘当皇后,以巩固家族和自己的地位。于是顺治八年刚满十四岁的顺治便和孝庄的亲侄女成亲了。实际上顺治迎娶的第一位皇后出身非常高贵,她的母亲是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姑姑就是孝庄,尽管出身高贵,又是科尔沁草原数一数二的美女,但顺治福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丝毫没给孝庄面子,没过多久将她废掉,但福临依旧无法逃脱他的命运。之后他不得不又娶了一位来自博尔济吉特氏的孝惠章皇后。顺治十一年只有十四岁的孝惠章皇后嫁入深宫,这个女人也只有独自面对那不可知的未来。两年后也许顺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感动上苍,他的真命天女来了便是董鄂妃。
《世祖实录》有所记载,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日,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同年十六,八月二十五日立董鄂妃为皇贵妃,伯穆博果尔是顺治弟弟,那不得不让人怀疑这里的董鄂氏就是顺治的弟媳妇,满洲大将鄂硕的女儿,董鄂氏有段时间以命父身份入世后妃出入宫禁,和顺治皇帝有了接触的机会。谁知道二人一见钟情,而伯穆伯格尔也因羞愤自尽,顺治对皇贵妃自然是十分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产下一子,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如果不出所料,这位皇子将来一定是皇位继承人,可哪曾想幸福就是如此的短暂。皇子出生仅三个月被夭折了,董鄂妃本就身体虚弱,加上丧子之痛,在顺治十七年撒手人寰,一年后顺治又感染天花。弥留之际顺治为维护清朝统治,选择继承人已经刻不容缓。当时他考虑自己儿子都很年幼,提出了让他的一个兄弟继承皇位,但遭到三旗大臣们强烈反对。
如果将宗室的亲王立为皇帝,那么之前顺治统辖的上三旗地位必然要下降,这样的利益损失他们自然是不同意的。同时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也是强烈的反对,如果皇宫易主,那将来的自己必然不会太风光。孝庄和上三旗大臣们一致决定从顺治的儿子当中选一个,当时在世的皇子有六个,福全当时九岁,三皇子是八岁,五皇子常宁五岁,六皇子三岁,七皇子隆禧两岁,还有八皇子永干两岁,其中福全虽然年长,但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种身体残疾是无法做帝王的,三皇子年龄比福全小了一岁,但母家出身汉军旗地位不高,其他几个皇子出身满洲的年龄又太小,万一抚养不当中途夭折,势必引起政治波动。
当孝庄和诸位上三旗大臣陷入举棋不定的时候,在钦天监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说了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孝庄、顺治等人纷纷表示赞同。汤若望提议传位三皇子,原因是三皇子出过天花可以保证身体健康,不会有中途感染天花夭折的风险。这时三皇子尽管已经八岁,打小又不怎么受待见,甚至于连个名字都没。即将进入弥留之际的顺治,特意为他取了个名字叫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其实清朝对于嫡庶观念不像汉人那么强烈,康熙是为了学汉人才,立了嫡长子胤礽做太子,结果后来父子相背兄弟反目,雍正皇帝的母亲是出身满洲包衣奴才旗,可这没什么关系,他不是照样当了皇帝吗?所以当不当皇帝还真是得看命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