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又以更为迅猛之势崛起。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工具的革命,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网络媒体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迅速超越传统媒体,形成了空前庞大的受众规模,成为当今公众最重要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拥有全球近40亿用户的社会信息大平台。由此,网络媒体信息对公众社会认知的影响也成为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议题。网络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起初很多人认为,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能够克服传统媒体的诸多局限,因此它将成为一种极有利于公众社会认知的媒体。但事实证明,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一样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如今,网络信息空间乱象丛生,广大用户处在严重污染的媒体信息环境之中。这会对他们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的形成机制怎样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抑制网络媒体的负面功能,随之成为传媒社会学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尤其需要基于当前中国的网络传播现象与社会事实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媒体提供的社会信息可分为事实类与观点类。事实类信息向公众报道当前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观点类信息向公众提供对社会状态,社会事件的理解,评判与行动呼吁。
有利于公众正确认知社会的事实类信息应保证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性和代表性;观点类信息则应该是客观,公正,理性和平衡的。此外,鉴于社会认知陷阱的普遍存在,两类信息还应在防止认知偏误方面有所考虑,亦即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应该有利于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避免产生错误或偏差,有助于人们矫正带有谬误和偏见的观念。本研究按照以上思路,在借鉴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思考。以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个体社会认知的特点,尤其是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在借鉴传媒效果研究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媒体信息在个体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并比较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信息环境的不同之处;剖析技术实现方式对网络媒体的属性的潜在规定性,以及网络媒体信息环境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而分析网络媒体塑造的社会信息环境会对公众社会认知产生哪些有利的与不利的影响。理论分析发现,在当前的信息生产,信息选择,信息传播机制之下,网络媒体具有负面社会信息偏向,即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负面信息往往占据传播优势,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容易使公众的社会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客观现实。最后,基于以上理论思考提出研究假设,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依据2017CSS调查数据,以公众的社会总体评价,社会安全总体评价,社会公平总体评价为被解释变量,以网络媒体信息接触为解释变量,运用OLS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OLS模型显示,对网络媒体信息接触与社会总体评价,社会安全总体评价,社会公平总体评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网络媒体的社会信息的负面偏向性对公众的社会认知具有负面的影响。继之,社会安全的8个子项,社会公平的8个子项为被解释变量,以网络具体应用类型及其使用频率为解释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尽管是否接触网络媒体信息对公众的社会安全总体认知,社会公平总体认知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网络应用类型的使用频率都与社会安全的9个子项,社会公平的9个子项无显著相关性。这一研究结论揭示了网络媒体信息生态的复杂性,说明网络媒体社会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不可以线性加总,因此网络媒体信息治理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
展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