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蔓延,借助学术、艺术、网络等媒介,打着“反思历史”“管窥真相”“重新评价”的旗帜,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科学的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为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科学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奠基石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以实践为逻辑支点,马克思从根本上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与不彻底性,形成科学实践观与历史发展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举足轻重——它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文献,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新世界观与一切旧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认为,一切旧唯物主义尽管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与此相反,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更不承认人的感性活动。费尔巴哈哲学尽管是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但由于无法理解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与历史演进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而在历史观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淖。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就新在肯定人的“革命的”“实践的”“批判的”活动,并把物质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与动力。
马克思实践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发展的本质,科学解决了认识与实践、主体和客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生长点与立足点,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尤其是新历史观形成的理论源头。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整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在历史观问题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正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实践成为解释一切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的理论工具。
实践是人的主体活动对象化的动态过程,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现实地、能动地、革命地改造客观事物的感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不同的实践形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领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社会交往领域、以精神生活为基础的人类思维领域。三种领域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自身生活的物质条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实践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就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为了能够完整、准确、客观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必须从人们直接生活的物质实践出发阐述现实的历史过程,并把这种物质生产方式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关系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活实践出发阐释各种意识、观念、理论,如宗教、哲学、道德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在实践中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百年来,我们党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立足建党百年重要时刻,我们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党的历史,并在实践中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迷雾。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正确对待党史上的人和事,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全面地、实践地、辩证地把握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伟大、艰苦、复杂、曲折的斗争实践,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百年历史的答案,这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
正确看待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历史是在实践中曲折发展的,越是伟大的事业,其过程越充满艰辛。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有其国内国际的客观社会历史原因,也有经验不足及认识局限的主观原因,应该全面、历史、实践地看待,而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主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地评价和认识历史。应当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站稳党性立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成就与时代化发展予以回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在发展进程中解决思想难题、凝聚奋进力量。
(作者:蔡文成,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