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 中国刀剑的最早类型是“剑”,历史远超过2500年。最早的剑,剑身笔直,双刃,长约35厘米,青铜制成。到了唐代(618—906年),钢和铁代替了青铜;北宋(960—1127年)时期最著名的剑来自中国东北沿海浙江省的龙泉地区。[2]这里有铁矿石,又离水很近,铁匠因此能够生产高质量的剑刃。
中国古代兵器大全(中国古代兵器大全图片)
剑柄 剑柄包括握柄,材质是绕线、雕刻的木头、牛角,或木质包裹鳐鱼皮,有时染成绿色;握柄两段各有一个宽阔圆环,也叫金属包头。柄头很大,阶梯状,用来保持平衡。鱼皮一般是粗糙风干的鲨鱼或鳐鱼皮,为手掌提供不会打滑的表面。
剑穗是一缕染色的棉线,通过柄头上的一个洞而穿起来。明代(1368—1644年)流行这种装配法,清代(1644—1912年)[3]一般把剑穗洞直接穿在握柄上。
剑柄的配件一般是黄铜、青铜或银质,个别也有金质。剑柄的铸造,要么一体成型,要么把护手和柄头分别铸造,然后再锻在一起。剑柄还会使用带有装饰的金属薄片,薄片上冲压或者雕刻上传统装饰图案,例如龙形、交错花纹等。
剑身 剑身分成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功能各自不同。最前部分叫“剑锋”,带有尖头,用来突刺和快速劈砍;中间部分叫“中刃”,用于幅度很大的猛烈劈砍,也用来格挡对手的剑刃;最后一部分接近护手,叫“剑根”,专用于防御性的格挡。 刀——百兵之帅(MarshalofallWeapons) 中国人把刀视为四大作战兵器之一,另外三种是枪、剑、棍。刀称为“百兵之帅”,是一种宽刃兵器,切削或劈砍威力很大。汉字“刀”也用来称呼很多种单刃、宽刃的锋刃武器和工具。
早期历史 刀最早出现于商代(约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100年)[2],一开始用青铜制成。到了战国[3]晚期,中国刀匠开始应用钢铁,制造更坚韧耐用的刀身。 唐代(618—906年)[4],中国南方刀剑开始出口到朝鲜、日本,极大影响了传统日本武士刀的形制,特别是太刀和日本刀。
刀的特征 刀的刃部较宽,略弯,单刃;刀柄倾斜有角度,一般包裹线、皮革、木质或是鳐鱼皮。实战中的刀柄会包裹丝绸,丝绸的颜色有严格的规定。中国文化认为使用某些特定的颜色或结子会给士兵带来好运和勇气。 刀一般都有一条或几条血槽,在刀身上切入较深,可以增加强度和柔韧性。还有圆盘形的杯状护手,保护士兵握刀的手。刀入鞘的时候,杯状护手就变成了盖子,防止雨水渗入或有血滴在手柄上,让刀难以握持。刀身长度一般在65厘米~75厘米。 刀鞘一般木制,涂有厚漆或包裹鱼皮,但有一些是涂漆的皮革,很多刀鞘还有压印、镀金的金属板覆盖。刀鞘附有两个圆环,挂在腰带上。
双手剑 双手剑大约2000年前引进中国,历史悠久。这种大型剑长度可达1.6米。刀也有一种双手版本名叫“大刀”。刀身类似圆月砍刀,尺寸很大,刀柄金属制成,绕线,环首柄头。大刀一直用到20世纪中期,有很多照片显示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1937—1945年)期间使用大刀。中国军队宣称只需一刀就能将日本兵斩首。
环首刀 东汉(公元23—公元220年)出现一种特殊的刀,即单刃的环首刀,柄头为环状。刀身很窄,长约90厘米。柄舌很宽,与环状柄头一体铸造成型。用销钉将柄舌与握柄固定在一起。这种环首刀一直用到19世纪末。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曾经包围北京(旧称Peking)的欧洲分遣队,环首刀在拳民中流行一时。
蒙古军刀
13世纪早期,蒙古入侵中国,带来了一种骑兵军刀,刀身弯曲,单刃,单手持用。8世纪开始,欧亚大陆中部的突厥民族就使用过这种骑兵军刀。弯曲的刀身影响了中国刀的形状,取代了直刃的剑。明代(1368—1644年)有一种新的刀身更加弯曲,主要用于骑兵。
19世纪绘画,画的是元朝的蒙古人拿着长矛和军刀
长柄武器和打击武器 蒙古人的王朝——元朝(1279—1368年)被推翻,明朝建立之后,中国步兵开始更加依赖长柄武器和打击武器。从纯粹经济角度而言,这些武器的制作成本要大大降低,需要的训练也很少,而训练一名专业剑士/刀手的时间却长得多。 这些长柄武器依然归为刀,不过是木杆上装有刀刃。这些武器的名字表示与刀这一大类的联系依然很近,如戟,一种有尖的长斧头,其中一类名叫戟刀;还有长刃的武器做成剑刃戟/战斧状,例如偃月刀、眉尖刀、关刀[1]。与欧洲同时期的制式武器一样,中国也认为步兵军阵使用长柄武器更为有效。
双剑 1644年,满洲人攻陷北京之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Chung-Chen)自杀。 然而,清朝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双剑,也叫“蝴蝶剑/蝴蝶刀”,两把剑设计成可以背靠背放进同一个剑鞘、剑柄也各有一半的形状,可以合在一起。双剑长度较短,双刃。剑士能够很快抽出来,双手各持一把。剑柄和剑身设计类似传统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