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最后100天】DAY056-马原第五章

【最后100天】DAY056-马原第五章

【最后100天】DAY056-马原第五章第五章9、【基本矛盾】一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9、【基本矛盾】

一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是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的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

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10、【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楚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11、【劳动价值论认识】

一是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二是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是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价值分配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12、【社会形态更替

一是原始社会:石器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二是奴隶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和奴隶是两个基本阶级;

奴隶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奴)为基本特征;

地租是封建剥削的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四是资本主义: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3、【劳动力商品

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四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五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六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14、【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一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15、【剩余价值规律】

一是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四是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形成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16、【剩余价值本质】

一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二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7、【资本】

一是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二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四是剩余价值率:m’=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8、【绝对相对超额】

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三是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四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9、【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一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

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二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三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四是后果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20、【技术价值有机】

一是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二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三是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

四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行程的条件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行程的条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_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行程的条件

上一篇: 18考研政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下一篇: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