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速递
[摘要]本研究使用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和2010年的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高意愿、低参与的现象,影响其参与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社会资本(朋友关系)、文化资本(政治面貌)和社区宜居程度。各项资本越高,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高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程度越高。社区宜居环境在人力资本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弱势老年群体对社区环境的评价更低,从而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参与。
[关键词] 老年志愿者; 社区志愿服务; 影响因素; 宜居社区; 资本理论
一、研究背景
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通过提供社区服务、参与社区巡逻,不仅为社区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社区中青年人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老年人通过志愿活动既收获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扩展社会网络。尽管志愿服务发展的整体环境越来越好,但是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仍然较低。为解决老年人志愿参与的高意愿、低参与的现象,提高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率,本研究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和2010年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和现状,并着重从个人资本和社区宜居程度两个层面探索了影响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我国对于老年志愿服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社会人口特征和经济收入。部分研究显示,低龄、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况越好、收入越高的女性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高。本研究将采用全国抽样数据,从个人和社区环境两个层面,更加全面地分析影响我国城市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组织实施的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该调查采用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确定抽样框架,并使用分层多阶段抽样设计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60个市县(区)、640个乡镇街道、2000个村居委会,2000年有效样本为20255人,2010年为19986人。其中,2000年城市样本为10171人,2010年城市样本为10032人。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模型分析与变量
潜变量为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宜居程度。观测变量为朋友关系、婚姻、就业和教育。
社区志愿服务的测量指标分别为治安巡逻、社区清洁、青少年教育、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和纠纷调解。关于社区宜居程度,本文中将采用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感受作为测量社区宜居程度的代理指标。被访者需要分别对活动便捷、设施齐全、服务完善、和谐安康和队伍健全五项指标进行评价。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分析工具为stata12.0和Mplus7。
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实际参与率和老年志愿者群体特征的现状与变化。同时也采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提供的加权方案。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考察各变量与志愿服务参与之间的关系。
四、城市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概况
(一)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根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78.1%的城市老年人都愿意为社区中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男性老年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为79.9%,女性为76.3%。年龄越大,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越低。75岁以前的年龄组有意愿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均在80%及以上,到80岁以后下降到60%,这与老年人健康状况随年龄提高而变差有关。
从具体的志愿服务内容来看,2010年城市老年人愿意从事的社区志愿服务依次为:参与向上级反映老年人的困难、聊天解闷、调节纠纷、求医问药、照料服务和做家务。男性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意愿由强到弱依次是反映困难、聊天解闷、调节纠纷、求医问药、提供照料服务和做家务。女性老年人的排名与男性相同,但女性老年人在聊天解闷、提供照料服务和做家务三项比例上高于男性,其他比例低于男性。
(二)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变化
1.参与率
2010年我国有40.8%的60岁及以上城市老年人参与了社区志愿服务。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60-74岁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基本维持在44.0%左右,之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75-59岁组的参与率为36.0%,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参与率为25.7%。
2.参与数量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数量来看,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时参加多项志愿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中,60%以上的老人都参加了两项或以上志愿活动。60-64岁组老年人参与三项及以上志愿活动的比例最高,其他年龄组老年人参加一项志愿活动的比例最高。
3.参与内容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来看,2010年城市老年人参与比例最高的社区志愿活动为邻里互助,有32.0%的老年人为邻居提供过帮助。其次是参加社区清洁,所占比例为14.9%。之后依次是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治安巡逻,参与比例最低的是青少年教育。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参与各项志愿活动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五、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宜居程度在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三者分别与老年志愿服务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不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的评价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
六、研究结论
(一)我国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现状
1.我国城市老年志愿服务存在高意愿低参与的现象,丰富的老年志愿资源亟待开发
高意愿低参与的现象一方面表明我国老年志愿服务急需专业化发展,从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活动设计、提高公益组织的机构能力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还蕴藏着巨大的银发资源,随着公民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将可能释放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2.老年志愿者呈现出高龄化趋势,意味着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年限可能延长
2010年老年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为68.6岁,平均每位老人退休之后还能提供10年左右的志愿服务。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高龄化趋势意味着同一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总时间会更多。
3.老年志愿者的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意味着老年人有能力提供更专业、更多样化的志愿服务
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老年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越丰富、能够接触到的社会资源越多,能够提供的服务也就更加专业、开展服务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现有的老年志愿服务已经很难满足部分高文化水平老年人的参与需求,因此对公益组织在活动内容的设计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的关系
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先提高,在达到初中之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随着新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对志愿活动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我国目前的老年志愿活动发展较为滞后,专业的老年志愿组织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组织机构能力又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公益参与需求,从而导致了受教育程度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参与率反而出现下降的现象。要论证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分正式志愿服务和非正式志愿服务进行分析。受教育程度通过社区宜居环境对志愿服务参与还具有间接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好,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好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度越高。
2.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有正向促进作用,作用方式包含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从直接影响来看,健康程度越好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高。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状况通过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的评价,对志愿服务参与还存在间接影响。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的评价越高,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高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高。相反,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对社区的宜居程度评价也越低,从而导致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降低。
3.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不同
从直接影响来看,经济状况自评越好的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得越少,这与已有研究的结论相反。可能的原因包括主观性较强变量的选择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老年人经济水平,作为经济收入的代理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经济年收入和经济自评两个变量的影响进行比较。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不一定都会参与志愿活动,这与薛晓娟(2014)的访谈结果一致。这些老年人能够选择的活动可能更多,例如外出旅游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从间接影响来看,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的评价越高,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高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高。相反,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对社区的宜居程度评价低,间接阻碍到其参与志愿服务。总体而言,经济状况对志愿服务参与有负向作用,但由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相互抵消,因此经济状况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非常微小。
(三)老年人的社会资本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的关系
朋友关系对志愿参与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朋友关系越好,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高。对于老年人而言,能够放心谈论心里话的朋友数量是评价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标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朋友对老年人而言是更为重要的精神支持,而志愿活动信息可能也会在谈话中得到传播和交流,从而促进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原假设中,对社会资本影响的假设还包括婚姻和工作,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对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没有显著的影响。
(四)老年人的文化资本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的关系
政治面貌对志愿参与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相比群众,党员或者其他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高。政治面貌在我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参与志愿服务是老党员发挥余热的一种重要途径。相反,宗教信仰对志愿服务参与没有显著影响。
(五)社区宜居程度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的关系
社区宜居程度与志愿服务参与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对社区环境的感受越好、评价越高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高。同时,环境的友好并不仅仅只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服务本身和提供服务的人更容易影响人对环境的感受。不仅如此,社区宜居程度在人力资本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的中介效应。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好、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对社区宜居程度的评价越高,对社区宜居程度评价越好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程度越高。
此外,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老年人志愿参与情况也具有明显差异。越年轻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度越高,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参加志愿活动。调查结果还显示,对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影响作用最突出的两个变量分别是受教育程度和社区宜居程度。前者不仅与提供志愿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密切相关,还会影响到老年人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和机会。后者则为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为了鼓励更多有意愿参加志愿服务的老年人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应提高老年人的资本,增强其参与的能力和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对缺乏个人资本的弱势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注,通过提供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为其提供公平的参与机会。此外,还应该提高社区环境的适老性,如通过改善楼道、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协助使用辅助器材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创造尊老、敬老的社区氛围,认可和重视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价值以鼓励更多的老人参与社会等。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受数据限制,本研究并没有从组织的角度分析机构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对老年人参与的影响。随着代际更替,新进入老年期的队列的各项资本和能力会逐渐增加,老年人参与的需求也会日益提高,这对开展志愿服务的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流程规范上、活动安全保障上进行更加专业的设计和执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注重从组织的角度开展相关的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