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4.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4.2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1.政治认同:①认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②坚定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2.科学精神:①深刻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②明白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向适应。3.公共参与:认同劳动最光荣,积极成为乐于奉献的劳动者。1.运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2.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3.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4.有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人人享有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定会加大国家负担,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一、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二、知识建构 问题导学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指导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什么?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2、重要性1、必要性3、构成如何?1、减震器5、平衡器5、促推器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4、社会优扶 4、社会优扶5、其它形式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为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劳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3.按生产要素分配2.如何?4.我国居民收入的途径5.关于劳动两个同步三次分配完善格局消除贫困(共同富裕)1.织密网 2.兜底线 3.建机制核心考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核心知识 精讲点拨1.国民收入分配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名词点击】P45 国民收入(GNI),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所获得初次分配的收入。(其他概念:GDP GNP)价值形态: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实物形态: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生产资料三、核心知识 精讲点拨2.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核心考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知识回顾三、核心知识 精讲点拨3.按劳分配核心考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内容和要求:(1)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范围主体尺度分配结果劳动数量劳动质量(2)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和服务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2.地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6三、核心知识 精讲点拨3.按劳分配核心考点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原因: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不能实行按资分配)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能力存在差别),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意义(重要性):①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平)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注意:平等分配≠平均分配7 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 范围 公有制经济中 尺度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劳动数量和质量) 标准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决定因素(必然性) 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 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