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正在卷入一场心灵苦役,互联网黑话叫“精神内耗”;而“社会自我”其实就是在探索自我在当下社会的适配度。本期分享希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了解什么是“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的来源、自我意识的作用,从而理解什么是“自我幸福的状态”。
近日,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师友经纶”邀请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学系章重远老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 《社会自我(The Social Self)》的主题分享。
"师友经纶"
是怎样的系列讲座?
“师友经纶”系列讲座由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办、浙江大学MBA联合会协办,旨在提供一个轻松、愉悦、深度对话的平台,由浙大MBA班级提出并邀请心仪的老师、学者,与志同道合的学生们一起促膝长谈,碰撞思想,启迪智慧。
什么是“自我”
章老师在开题引出了什么是“自我”,有客观与主观两层,客观是关于自我的概念,你看到自己是勇敢的,那么“勇敢的”就是客观的你,主观则是我们在主动感知这个世界,形成自我对话。“自我意识”,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看到的自我”和“预知的自我”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面镜子,可以提升自我意识,从而产生两种选择,要么是“改变”,缩小和预知的差距,要么是“躺平”,任由差距的存在,不去看自己,把自我意识忘记。
“我是谁”
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金字塔理论来理解,详见图1,即三层自我,最上层是那个自我认可的底色,即对自己的整体评价,也可称之为自尊;中间层是对自己人格的描述,比如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人格不决定行为,人格只预测行为,可是自我是决定行为的,因为自我对人格是一种反省;最下层是特定领域的自我,成千上万的自我里不是每个都那么重要,但你自己肯定有特别在乎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是特定领域赋予我们的自我认可,他可以影响我们很多行为,当这个自我认可被破坏时,他的行为表现是多样的。
图1 金字塔理论
章老师从社会心理学讲的金字塔理论竟然巧妙地与《论语》的核心思想吻合,即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物化”的人,本质是人的思想性与文化性,即“global views”;思想指导了言行,语言又是思想的表达工具,你可以“言”很多,但实际的行为可能与“言”不一致,当我们自认为那个最重要的“行”所反应的影响与我们“思”冲突时,就会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来源”的形成
那么自我来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的元角色关系,首先都来自家庭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如果我们对父母都无法做到“孝悌”,那从元角色中衍生出来的社会角色,我们又怎么能承担这些角色中责任?社会心理学又分别从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社会角色(Social role)、社会评估(Social appraisal)、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文化(culture)几方面来解释自我来源的形成。其中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社会角色关系中,我们是带着社会身份融入自我里面的,因此,章老师举例,他本人不能带着老师的身份进入餐桌上的客人角色,因为老师这个身份是他看重的自我价值,即这个特定领域的自我对老师是重要的,如果把这个身份带入到客人的角色,就会发生思言行无法一致的情况。“人生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把那件重要的事情做好。自我会在不同的阶段有改变,但自我是延续的,”章老师表示。
“自我”的作用
弄清楚自我的来源后,再来看自我的作用(Some functions of the self),章老师从四大方面阐述了自我的作用,即Self-referent perception、Unreliable self-experience、Self-enhancement motivation、Self-justification。自我的作用更像是在解释当思言行不一致时,我们如何说服自我,这其实是一个扭曲的过程,通过自我的作用,我们以为我们一致了,但其实是在为不一致找借口以及尝试去保护这个不一致的自我;比如在不可靠的自我经验中,比较显著的是错误归因这点,当我们走在吊桥上,迎面走来一个异性,此时我们心跳加速,你以为是异性吸引了你而导致的心跳加速,其实是吊桥的摇摆让心跳加速,而此时正好走过一个异性,我们把原因投射在异性身上,你以为她吸引了你。
“自我认识”的目的
最后,自我认识的目的,其实是要达到自我幸福的状态(Self and well-being),解构自我的状态,其实是由高自尊(Self-esteem)、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自控力(Willpower)、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四部分组成。
自我幸福状态的达成其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前面谈到的自尊层(global views),那么就需要分辨是“真的高自尊”还是“脆弱的高自尊”。通常来说,好的成就可以达成好的自尊,这也是美国教育为什么鼓励自我价值的达成。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高自尊?其实是取决于你的自尊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还是来源于自己内在的价值认可。以儿童教育为例,怎么样让孩子不要因为外界的肯定而获得自尊,不要把外界的肯定作为唯一获得自尊的通道,也就是说要鼓励孩子去实现内在价值;同样对于成年人,不能把很多事情与自尊挂钩,自尊取决于更加稳固的自我价值认可,如自我认可的美德,这是恒定的。而容貌只是外界的肯定,会随着时间而消逝。同理,最脆弱的自尊是“自恋”,对别人没有共情,需要标签来体现自己。
自我幸福状态的第二步是恢复控制感,这也是治愈焦虑的第一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产生是习得性无助的结果,对事物失去了控制感。那么如何恢复这种控制感,就需要第三步的控制力(willpiwer),其中最重要的是内控力(self-control),抵制诱惑是消耗意志力的,而意志力又是可以培养的,即养成“雷打不动”的作息习惯,每次多坚持一点点,扩展拉伸区,建立延时满足感。第四步就是抱有终身成长的心态来巩固意志力,即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成长心态,还是固定心态。以做题举例,遇到错误的题目,成长心态是去思考错题背后的逻辑,而固定心态则表现为刷题。又例如,天赋与努力,成长心态是感谢努力,鼓励努力的过程,而固定心态则是逃避努力,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最后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分别提出了“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兴趣与职业不一致时”如何获得兴趣、“老板是脆弱的高自尊人群”如何处理、如何定义“幸福”等现实问题;章老师分别给出了“成功是导致幸福的途径,人生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成功,找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驱动力,不要去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试着去喜欢你的工作,把事情做好,兴趣就来了“、“让自己成为那个鼓励成长的人”、“幸福是内心的宁静感,我们会趋于外界的要求去做这件事,内心价值和外在关系追求一个平衡点”,这些真诚的回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