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印度时,我们谈些什么呢?
经典的宝莱坞歌舞电影?
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
或者是,古老森严的印度种姓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为了显示自己尊贵种族而逐渐确立了种姓制度。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种姓制度也已经从宪法中废除,然而事实上,种姓制度在印度仍然盛行。
和不熟悉的印度人谈种姓是件不礼貌的事,对方会很敏感,但也会有高种姓即使你没提到这个话题,他也会骄傲的主动告诉你“我的家族属于婆罗门”,或者“我的姓氏属于刹帝利”……
印度种姓主要有这几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职人员和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世俗权利的国王和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牧业,手工艺,商业的公民。
这三大种姓是印度教的高种姓,第一二等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掌握着至高的权利。高种姓可以学习感悟经书,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称为“重生种姓”或“再生族”。
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最低的印度种姓。他们无任何权利,仅从事低贱、卑微的劳动,或为高级种姓服役。这个种姓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他们被认为是没有来生的,所以也称为“一生族”。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
发展到现在,每个种姓又划分为很多个亚种姓,目前印度共有4000多亚种姓。
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印度,尤其是印度的农村仍相当严重。
在印度,大家根据“内婚制”寻找配偶。即通常大家只会在同种姓中寻找配偶,一些严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须要求对方是相同亚种姓,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人为妻(称为顺婚,是男性特权),而女人却不能嫁给比自己低种姓的男人(称为逆婚),逆婚是万万不可的,这是有辱家族门风的大事,这个女人将被逐出自己的种姓,她的孩子也会沦为贱民。
另外,很多人根据肤色来判断种姓,其实是不科学的方法。高种姓或即使是最高种姓婆罗门中也并非是我们认为的肤色白皙的雅利安后裔,那样的印度人即使在高种姓中也很少见,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混血严重,即使是婆罗门中也如此。深色本土血统浓重的高种姓也是非常普遍的。
(下图的印度人皆为婆罗门。)
印度政府为消除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制定了一项制度——预留制度。
为了给予低种姓、贱民更多的机会,印度在宪法中特别规定了“照顾贫弱人民,特别是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教育和经济利益”。(低种姓、贱民与部落改称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为此,政府强制性地在各级议会、政府部门、公共事务部门和教育机构中,为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预留了席位,后来又把给予特殊照顾的范围扩大到不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但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处于底层的“其他落后阶层”,这就是所谓的预留制度。
由此,所有印度人都被按照社群分成了四大类: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阶层”与先进种姓。
但预留制度没能起帮助落后阶层实现适度平等的作用,并且引发了先进种姓的不满与抗议,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在印度,种姓是命中注定的,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地位阶级,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理论上世世代代永远不变。
以前,什么种姓的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有规定的,不能越界,几乎不可能出现贱民成为富人。在现代社会,低种姓受教育的机会变多了,能从事很多以前不可以从事的职业或新兴职业,也能成为富人,但种姓,是不可改变的。
《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等级关系也没有像印度的等级制度所表现的如此森严、如此复杂、如此持久。”
感谢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