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张文茂: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张文茂: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张文茂: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张文茂: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废除人民公社的直接后果首先是肢解农业集体经济体制和产业体系,然后是使依托集体经济体制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夭折,进而使农村城镇化失去了公社这样的组织载体和体制保障,造成农村生产要素的长期净流出,不能在农村地区形成以“社”为载体的产业经济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不能在县级和县以下本土地区集聚农村人口,造成农民涌进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潮,成为城市资本的雇佣劳动者,农村却逐渐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壳化、农业副业化,社

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

张文茂

目录

第一部分:研究人民公社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毛主席一生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两条道路二、公社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制度要分开来研究三、研究人民公社要有多层视角

(一)不同视角考察的人民公社十个一般特征

(二)人民公社的三大战略发展目标

(三)人民公社的五大经济社会功能

(四)人民公社产生的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和演进过程

二、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三、毛主席纠正了公社化运动中的哪些问题

四、毛主席当时还没有完全解决的理论问题

五、公社化运动应吸取的教训

第三部分:关于人民公社制度和体制

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人民公社需要经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二)人民公社要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 人民公社不同发展阶段转换的前提条件

(四)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社队企业的不同看法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机制(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二)公社工业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四、公社工业化发展对三级体制的改革要求

五、南街村的发展告诉我们什么

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一、废除人民公社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二、残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三、关于农民工夹角陷阱

四、解构村社是农村彻底私有化的目标

五、人民公社能够被颠覆的原因分析

六、人民公社制度对当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废除人民公社的直接后果首先是肢解农业集体经济体制和产业体系,然后是使依托集体经济体制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夭折,进而使农村城镇化失去了公社这样的组织载体和体制保障,造成农村生产要素的长期净流出,不能在农村地区形成以“社”为载体的产业经济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不能在县级和县以下本土地区集聚农村人口,造成农民涌进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潮,成为城市资本的雇佣劳动者,农村却逐渐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壳化、农业副业化,社会加快两极分化,形成我国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夹角”陷阱。

一、废除人民公社的经济和社会后果1、政社分设后有政无社,集体经济组织被虚置

a,政社分设恢复了乡政府,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被虚置,失去任何法律地位。

b,土地发包等管理权被村民委员会替代。

c,国家相关法律剥夺了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权。

d,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取代社区集体经济。

2、农业集体经济体制被肢解

a,分田到户,农业生产过程小农化、分散化。

b,农业基础设施和集体资产遭破坏。

c,农业集体化的产业体系被肢解,供销等产前、产后环节市场化、私有化,被资本掌控。

d,产业的关键环节被外资控制。如转基因种子、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3、农村工业化进程夭折

a,社队企业变成乡镇企业。

b,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导致企业与母体分离后私有化。

c,大量乡镇企业在招商引资中被外资兼并。

4、农村城镇化进程夭折

a,废除公社和工业化进程夭折,是以公社为中心和载体的经济和人口的集聚过程中断。

b,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城乡差别扩大。

c,农村劳动力和人口涌进城市,农村空心化。

d,户籍政策、土地承包政策和房地产开发模式导致的高房价迫使农民工两栖化,难以实现市民化转移。

5、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断

1、城乡差距扩大。

2、农村大面积衰落。

3、瓦解了工农联盟。

4、社会结构固化,陷入农民工夹角陷阱。

二、残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演变趋势1、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失去了发展扩张的制度条件。

由母体的扩张转向公司企业层面的扩张。

2、迫使集体经济组织也采取资本的经营方式.3、《塘约道路》和《走向乡村振兴》所记录的新的探索,可能是人民公社精神再生的最后的尝试。4、以华西村这个典型为例

华西是毛主席表扬过的老典型。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在介召华西社队企业的材料上批示过“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如果说毛主席时代的农村有最具代表性的两面旗帜,那么,一面是大寨,是艰苦奋斗、基本建设,为粮食高产而奋斗。一个是华西村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华西的成功验证了毛主席的公社工化的战略设想。这两面旗帜,实际上是代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两个前后相接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改开以后,一面被污名化了(大寨),而华西却能适应新形势,继续发展,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第一村。

实际上,由小华西到大华西,华西在合并了周边的近二十个村以后,就不在村庄规模上扩张了,而是只在企业规模上扩张。华西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早已超过一般县市级的水平,并且其村庄社区也早已城镇化了,但他至今仍然号称全国第一村,绝不会同意撤村建市。

华西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变型。如果按毛主席的路线走,华西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发展到县(市)级地方小全民的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了。但这一质变在现行体制下是无法完成的。他只能还以一个村集体的形式存在。这一点适合所有超大规模的村集体经济,如山东龙口的南山村等。保持村级集体的性质,资产、资源就是这个村自已的,经营也是自主的。你让他们改成某某镇、某某市的经济体,打死也不干。所以,现行体制下在农村集体组织母体这一方是无法扩展和升级的,只能在集体的企业层面,以公司企业的形式进行资本扩张。此种发展趋势与毛主席规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南辕北辙,使集体经济最终只能演变为一部分人(本村)的资本集合体。所以,只要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最终切断了、堵死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初级的、小规模的集体所有制向大规模、大范围的、更高级的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发展升级的前进道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资改派们从来不怕少量集体典型的存在,更不用担心会在广大农村普及开来。因为在现行体制下他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在村自为战格局下成功的注定只能是极少的个案。这是客观的、心然的规律。

三、关于农民工夹角陷阱

所谓”农民工夹角陷阱”,可以这样理解:在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被废除以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被迫涌进大中城市打工,成为雇佣劳动者,却不能完成真正的市民化转移,由此形成一种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两栖状态的农民工群体。这个庞大的群体构成我国城乡人口的第三元结构。我将此种现象概括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夹角陷阱”。

大体说来,我国50年代初期,城乡人口结构不到2:8,或1:9,即城市人口10%多一点,农村人口占到80%以上,接近90%。到2016年的情况是,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人口只有36.7%左右,而官方的城镇化率则达到54.7%(2014年统计数),这里有18个百分点的差额。此外,剩下的45.3%乡村人口中,也不是全部经营农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农村乡镇从事非农产业。我们暂且相对保守地假定这部分人口占15%左右。那么,我国现在的人口结构是这样的三元结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人口36.7%,真正依托农业的人口约30%左右,两者之间大约33.3%左右的人口就是虽然已经进入非农产业,但仍然是农民不能被市民化。我曾在2008年总结京郊农村改革的问题时,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农民工夹角”现象,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大大慢于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产业转移。如果用两条历史发展的曲线来表示,那么,在这两条曲线之间形成一个很大的夹角,这个夹角所代表的群体就是农民工。

如图:

临1.jpg

“农民工夹角陷阱”是我国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顿“夹生饭”。但是这种现象是不能长期稳定存在下去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出路有两条。一是按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宪法精神,坚持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底线,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重建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形态,并且按照乡镇统筹原则克服村自为战的局限性,依托集体经济体制最终实现本土性城镇化转型。塘约道路实际上就是这一出路的最新探索和实践。另一种是在土地确权流转的基础上,任由资本下乡改造农业,农民由原来的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小私有者”最终完成向雇佣劳动者的转变,社会在两极分化加剧的基础上完成新一轮的阶级分化,陷入更深刻的社会矛盾之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以村为单位把农民组织起来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成为对抗资本兼并土地,重新回归集体化的转折点;另一方面,这种村级组织如果被所谓的社会资本或乡贤们所控制,也可以成为资本下乡兼并土地的帮手,加快资本改造农业的进程。在未来的劳资矛盾中,同样可以又是资本的帮手,又是类似农会的农民组织。

“农民工夹角”陷阱就是一个高压锅。只可惜现在还有很多人,包括很多高官和学者,不是在给这个高压锅降温,而是在继续添柴加火。

四、解构村社是农村彻底私有化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这是因为整体的政策导向和與论环境仍是错误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主流與论的要害是政社分设、社企分离,他们称之为“解构村社”,即把企业和资产从村社社区集体的产权归属中剥离出来。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最初是以政社分设的名义解散了人民公社体制,政变成了乡(镇)政府,而社却被消灭了,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分田单干。

2.后来,土地承包权被固化,集体所有权被虚置,集体既无土地绝对地租的收益权,也丧失了对土地使用的管理权和承包关系的调整权,统一经营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3.进一步的做法是解构传统村社社区集体,至今仍有政策措施在积极推进。主要是通过资产股权量化到人的改制,使集体资产、企业与社区母体分离,农村社区不再是土地等资产和企业的所有权主体,而是向城镇居民社区过渡。

4.最后,土地股权和企业股权进一步开放流转,可以进出自由,合法继承、转让,甚至可以证卷化交易,如上市公司。这样就完成了由集体经济向资本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既使是目前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如果不是像南街那样,把握好社区集体层面的制度建设,而是一味地在企业层面股权化,那么,在现行政策和体制不变的大环境下,蜕变为资本企业是很容易的事,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五、人民公社能够被颠覆的原因分析1. 人民公社被颠覆的政治原因

否定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理论,以毛主席晚年错误为标志的所谓《决议》,是颠覆人民公社制度的政治前提。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制度是非常成功的,成就是巨大的,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创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伟大胜利。然而,与此相适应的现代民主制度虽然也建立起来了,但是,劳动人民管理国家的能力还没有成熟起来。毛主席想通过文革这样的形式来教育和锻炼群众,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大民主制度,但还是被他的战友们“集体地”否定了。看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制社会,要直接过渡到现代民主制社会,不经过反复是很难的。

2.人民公社被颠覆也与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有关

理论形态没有最终成熟起来。特别是不发达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公社工业化问题的理论等。

其中,理论上的核心问题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要发展一段特殊的商品经济,直到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以后,才有可能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迈进。

但是,不发达阶段、特殊的商品经济和公社工业化这三个理论问题后来都被修正了:

不发达社会主义变成了初级阶段;

特殊商品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

公社工业化变成乡镇企业并最终被私有化。

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3.人民公社能够被颠覆是因为还未完成工业化

如果长期停留在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阶段,农民增收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出路,就一定会窒息人民公社制度。公社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大规模展开,社一级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巩固起来。在这样一个时机废除人民公社,是阻力最小的时间窗口期。在集体企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开始快速增长以后,在公社工业化已经有了大规模发展以后,那时再要颠覆人民公社制度,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了。所以,必须将公社集体企业私有化,才能最终使集体经济失去起死回生的经济基础。

4.农民小私有者的传统观念的普遍存在,是人民公社被颠覆的社会基础。六、人民公社制度对当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村级组织,乡镇联合。

产业发展,县级统筹。

集体国有,城乡融合。

计划市场,集团运作。

乡村振兴不会再有人民公社的三级体制了。现在需要研究和实践的是村、乡镇和县(市)之间的大三级体制。

一个结论:

毛泽东的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初级阶段的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以国家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为主体,实行国家计划调控,但仍然实行是商品经济制度的、独立自主的、过渡性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这种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排除了劳动力商品化,是没有资本家的、特殊的、不完全的或有限的商品经济。

上一篇: 师范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研究
下一篇: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