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我们解决人口问题的时间并不多,大概只有30年左右。
去年我国人口经历大跌,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至902万,比2022年少了54万新生儿;死亡人口则进一步增加至1110万,比2022年多了69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凸显在了今年的两会里。
有委员就认为,农村老龄化异常严重且没有社会保障,有待改善;还有人提到解决养老资金来源难题,以及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等等。
这些问题在眼下来看,似乎给人的感觉并不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对一个社会,尤其是对一个社会里年轻人的影响,已经在逐步加剧。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确切的说,是关于如何打赢人口保卫战的。
而这个时间点,已经被很好刻在了2050年,为什么是2050年?
根据人口学者的研判,到2050年,我们将不可避免迎来一场老龄化危机,,一个老年人只有1.5个劳动力供养,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按照我们当下的收入结构来看,在人均GDP一万美元的情况下,每1.5个劳动力要去供养一位老人,且还要赡养小孩,这笔成本怎么算,几乎都达不到一个平衡状态。
换言之,我们能在2050年迈入发达国家的收入标准吗?用人均收入的提高,去解决养老难题,但眼下看起来,这似乎也很困难。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里,能去承担抚养老人成本的,只能是劳动者,也只能是年轻人。
如果不解决老龄化问题,矛盾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剧,而不是缩小。
就在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视频,内容大概是在公交车上,一位女性痛斥老人的退休金太高,甚至比辛苦工作的年轻人薪资还要高,而如今这些老人仅仅是什么也不做,就能够每月领到一笔不菲的退休金。
评论区也非常有意思,基本上是加剧分化的结果;例如有人认为老人辛苦工作几十年,领着退休金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有的家庭两个老人退休金很高,甚至儿女都不用上班,天天就指望老人的退休金过日子;还有人觉得,每天上下班挤公交已经很辛苦了,但公交车上最多的都是老年人,“真不明白他们起来这么早要去干嘛。”
在看得见的矛盾之下,还隐藏着更多看不见的矛盾。
例如养老金的给付和收入。
我国的养老金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简单来说就是老年人如今领取的养老金,很大程度上都是年轻人缴纳进去的,而老龄化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少,缴纳养老金的人变少,而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增多,无形之中这笔成本又只能转嫁到年轻人身上。
这种局面可能会造成,要么延迟退休,减少每月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要么就是增加养老金的缴费比例,把养老金的压力,转嫁到年轻人身上。
而后者,其实已经在发生了。
我国养老金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上涨了十八年,从最早的千余元上涨到如今的全国平均水平三千多元,几乎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相当不错的。
而这背后,年轻人缴费的比例也在增长。
综合北上广深人社部发布的数据,一线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在过去五年内大幅上涨。
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涨幅最为明显,北京五年间涨幅高达75%,上海202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基数较2019年同期也上涨了70%,达到7310元。
养老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单位和职工自己缴纳的保费,很多上班族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缴费增长,背后主要原因大概还是企业承担的较多。
自2022年起,职工自己缴纳的数额统一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的8%,单位的缴费比例则为16%。
而缴费基数上涨的背后,其实就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养老金结余压力。为了应对养老金的不平衡收支,各级财政一直以来都对养老金有所补贴。
按照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2019年的估计,公共财政当时对社保基金的补助每年高达1万亿元,其中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就有5000亿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未来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成倍上涨。
看不见的成本付出,但不意味着成本不存在;当一个社会里需要被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一个经济体的财政压力自然也就更大,但钱从哪里来呢?
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大概率还是从每个国人身上来的,一代老人为经济和社会付出贡献,当然应该享有养老金,但对年轻人来说,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他们购置美好生活的压力。
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生活压力和各种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内卷、房价婚姻医疗和育儿成本,以及赡养老人的成本,都在无形之中增长,这同样,也会抹杀部分年轻人向上的动力和积极性。
养老是一个公共社会的道德底线,但当养老的成本越来越大,农村和城市老人之间的待遇越来越悬殊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老人过去对一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眼下更紧迫的不是想些什么,而是做些什么。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最近关于延迟退休的呼声越来越大,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养老金来源,同时减少养老金发放。
鼓励生育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毕竟如果新生儿严重不足,人口断代悬殊的话,我们也不得不忧虑,今天年轻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又该从哪里出。
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从历年的人口数据来看,我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滑,可以说非常突然。
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代际向上流通变窄,内卷和各种成本的增高,似乎又能够理解今天人们对多生这件事的排斥和抵触心理。
进入21世纪开始,我国的人口增速相对还是平稳的,2010-2020年我国增加了7206万人,2000-2010年则增加了7390万人,总体来看,这二十年时间里,平均每年都在700多万人口的增量。
看起来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量既平稳又健康。
但具体到每一年上,我们则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一个社会对于新生儿的态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2012和2013年我国新增人口在660万左右,此后“单独二胎”放开后,2014年小幅攀升到710万左右,2015年又降为680万,随即放开“全面二胎”,2016年新增人口超过800万,2017年也有737万的人口增量。
但在最近的五年时间里,人口从缓慢跌落,转变为急速下跌,2018年和2019年,新增人口开始急速放缓,仅有530万人和467万人,到了2020年和2021年跌幅进一步扩大204万人和48万人。
然后就是2022年,我国人口史上标志性的一年,进入人口萎缩时代,减少85万人,用任何形容词来描绘这一年的人口数据,都不会夸张。
从2018年的新增人口530万,到2022年的减少人口85万,短短四年时间里,人口掉头急剧往下,这样的趋势超出任何人口学者的预料。
用惊掉下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站在一个宏观的上帝视角来看,我们显然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人口负增长,或者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毕竟,2021年社科院还预估我国人口会从2027年开始收缩,但没想到短短一年后我国人口就迎来负增长时代。
世界银行也认为我国人口会在2029年开始负增长,即便是最悲观的《经济学人》智库,也预测的是我国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
但实际情况我们也都看到了,2022年人口负增长,这也说明我国的人口萎缩速度和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比许多机构预测的都要更早,问题也更深,解决起来恐怕也更麻烦。
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如果看作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关于竞争和创新的“大公司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解决起来能够很快,但适应一个新问题的动作和调整起来的速度,自然也就会相应变慢。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必然危机是什么?
2023年我国仅有900万新生儿,到了2050年,他们27岁,正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但2050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
到2050年的时候,出生在19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满60岁开始退休,而这批人正好是我国第三次生育高峰,每年出生最高达2500万人之多,900万人对应2000万人,这笔账怎么算都很难算清。
这大概会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灰犀牛。
劳动力不足且老龄化人口增长,必然会导致整个经济层面的危机,而对年轻人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他们能够施展的空间也必然会随之坍塌。
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8亿人,这是日本全国人口总数的2.22倍,同时还是美国全国人口总数的84%。
2020年,我国每个老人还有5个劳动力供养;但到了2050年,我国每个老人仅有1.5个劳动力供养,而同期老龄化较重的英国还能有2.4个。
问题的关键也随之而来,我们能够在2050年的时候,人均GDP达到英国的标准吗?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达到英国的标准,1.5个劳动力要供养1个老人,这对整个社会的劳动者而言,都是难以承担的重负。
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急剧增加,在总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届时将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这意味着我们必然需要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花费更多的资源去照顾老人。
老人就像一个经济体的慢性病,干活的青壮年占比越来越小,需要全社会供养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这必然会造成养老金的缺口扩大,社会负担沉重,加上年轻人自己生活已经不易,就更不愿意生孩子,再加上老年人相对不愿消费,经济活力减弱,整个经济体就会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
今天我们可以把养老的重担转嫁到家庭和老人自己身上,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届时哪怕是一百万、一千万的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对一个社会来说,那也是一个沉重的重担。
老有所养看起来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对一个老龄化社会而言,它更像是一个经济问题,是需要去算账的,尽管这么说可能有失道德,但理性来看,养老不仅仅需要花费时间,它本身也需要花费金钱。
年轻人产生经济价值,老年人享受生活价值;当一个社会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从出生起可能还没有享受到老年人为他们创造的优渥生活,就已经要被迫负担起沉重的社会重担。
我们在老龄化异常严重的日本,已经看到了类似的例子,日本年轻人的废宅文化,本质上也受累于一个老龄化的日本社会。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确很难有办法去根本扭转我们的人口结构,增加生育率的措施效果一般,而我们也不具备接受大规模移民的条件,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我们的退休年龄较低,还有提升的空间。
当然,如果在刺激生育这件事上花费重金投入,未来或许还有更多可能性。
延迟退休的确具备可行性,但不巧的是,延退撞上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它的推出阻力也就更大。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眼下推出延退,那么我们的就业问题就会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延迟退休,那么往后老龄化问题就只会更严重,如果延退的幅度过大,也会引起反弹。
解决人口问题吃力不讨好,原因就在于它的任何解决方案都会在眼下凸显,引起巨大的反弹和排斥,但正如前面所说,人口老龄化又像是一个慢性病,眼下来看对很多人而言微不足道,但长期来看,它几乎是致命的。
而决策的高度和前瞻性,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如此之远,于是乎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把长远的危机放在眼前,并说服人们接受延退的必要。
当然,我们的养老金也是一个问题。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19-2050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来看,养老金收不抵支会出现在2028年,并在2035年耗尽累积结余。
此刻离2050年更深度的老龄化危机还有15年。
目前我国养老金与GDP之比仅有10%,远低于其他国家,养老金的缺口急需补充,但钱从哪里来,依然是困扰养老金的大问题。
而比发达国家老龄化更麻烦的是,我国是在发展中经济体阶段进入的老龄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富先老”,由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民间财富的积累不足,加之房地产掏空了人们的积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会为今后的老龄化社会制造更多困难。
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老有所养这件事,它的难度恐怕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预料。
不夸张地说,老龄化危机将会影响我们未来所有人,我们需要做好应对这场大潮的准备,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对今后的新生儿来说,它们不应该一出生,就为此承担一个老龄化社会所必要付出的代价。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