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doc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doc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doc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doc,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说,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自发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如一夫一妻制人为机制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如政策导向机制自发机制体现了社会运行的规律,其形成过程是自然的,也是漫长的。人为机制虽然是人工设置的,但也体现了社会运行规律。违背了社会运行规律而强行建立的社会运行机制,其结果不是该机制根本无法运作、达不到预定目标,就是妨碍了社会运行,最重要被废弃。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社会运行机制划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根据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所谓显机制和隐机制是针对自然机制而言的,人为机制都是显机制而没有隐机制。

自然机制中就有显机制与隐机制之分,某些自然机制的结构功能或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不为人们所知,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隐机制。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的任务就在于,不仅要研究人为机制的产生、形成、发展和转换,还要研究自然机制中的显机制和隐机制,尤其要研究尚不为人们所了解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隐机制,尽量消除这些机制对社会运行的消极影响,尽可能利用这些机制为实现社会运行目标服务。按照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不同,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社会学研究的种类很多研究社会运行机制,是对以上研究方式的综合,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一种观察社会的新角度。社会运行机制是人类社会在有规律地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其理论意义表现为:第一,突出了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我们去研究社会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带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第二,突出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掌握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作用的一般原理,进而运用这这些原理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这种贴近社会实际生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实践上来说,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社会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改革服务。在新的世纪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深化改革,尤其是要改革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从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角度看,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旧体制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由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其阻碍作用有哪些。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选择改革的突破口。第二,我们要建立的新型运行机制有哪些,其运作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些机制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都能促进社会发展,即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机制,也不一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发挥预想的功能,关键在于运行机制有特定的运作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定条件,某种运行机制才能正常运作并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三,在新旧两种运行机制转换时期,将会产生哪些机制性病变,如何预防或治理这些机制性病变。新旧两种机制的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转换、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会有许多过渡性的运行机制产生。

这些过渡性机制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容易产生机制性病变。这种病变轻者使过渡性机制功能紊乱乃至无法运作,重者引起社会震荡。总之,我国社会改革的现实需要深入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性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这五个二级机制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所谓相对独立,是指这五个二级机制中的每一个机制,实质上是考察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社会运行规律的一个角度,也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有机联系性,我们无法也不能将社会系统分割为几个独立的部分,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考察,因此重复考察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说这五个二级机制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指功能上、结构上的联系,独立则是指考察角度上个独立。社会运行机制都是围绕着社会运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是为实现社会运行目标服务的。社会运行目标是由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大众文化、历史条件四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目标一旦确立之后,所有的社会运行机制都将围绕社会运行目标而被建立起来。因此,社会运行目标对社会运行机制起着导向的作用。

这一导向过程是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社会运行机制不断调整结构以符合社会运行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运行机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现社会运行目标与社会实践相冲突而无法实现,这样就需要对社会运行目标进行修正、调整。社会运行机制建立之后,就要作用于社会运行系统,发挥其功能。具体地说,动力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运行提供适度的动力;整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协调社会利益,促使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组成有机整体;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倡导的趋于一致,激发社会活力;控制机制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控制社会运行的方向与速度;保障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社会运行安全。这些机制在结构上应该是协调的,在功能上应该是耦合的、互相补充的,其协调中心就是社会运行目标。同样地,运行机制与运行系统之间也存在反馈,运行机制也在不断修正、不断调整之中。在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运行系统具体运行的结果就是社会运行状态,或良性或中性或恶性。社会运行状态反馈到社会制度,有可能促使社会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社会运行状态或维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状态,也有可能促使社会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运行实际状况,还有可能彻底变革社会制度,这就是社会革命。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对社会运行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来自社会运行系统内部,还来自系统外的扰动。()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研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就是要研究给社会运行共给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任何需要,不管其程度强弱如何,也不管其满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有一个不可遏止的、要求满足的态势或趋势。需要和满足的不可分割性,决定需要本身必然要推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成为个人、组织与集团乃至整个社会的内在动力。社会需要之所以成为社会运行动力,还在于它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并不是说一种需要满足了,社会动力就消失了。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这种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不仅使它成为社会运行动力之源的原因和根据,而且还保证了它作为社会动力具有不可遏止的向前发展的趋势。2.社会运行动力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和内核结构两部分组成。外围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和动力传导媒介。动力主体个体行动者群体集团国家社会三个层次的主体所发生的动力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互相传递。

动力传递媒介是社会动力从一个动力主体传导另一个动力主体的渠道,它能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社会运行动力整合为一体,成为社会运行的整体动力。利益是最重要的动力传递媒介,同时信息、经验汇报、文件传达也是传导动力的一种形式。动力受体是指人们获得需求满足的对象、工具、资源等,满足需求的对象即满足物,包括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硬性满足物和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软性满足物。工具是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人们自己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如果需求满足物是动力的直接指向,那么,工具则是动力作用于满足物或获得满足物的桥梁。社会资源作为动力受体,在于它可以被改造为某种满足物,或者作为工具,去获取某种需求满足物。社会动力机制的内核结构动力源是人们的内在需求。由动力源产生的动力是原生性动力。由动力主体之间的动力传导而产生的则是次生性动力。动力方向指动力与社会运行目标一致或相背。直接关系到动力主体的动力性质。动力主体的层次不同,动力贮存体的形式也不一样。微观个体行动者的贮存体就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力;中观集体动力贮存体是其集体的凝聚力、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宏观社会国家动力贮存体包括现实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权力体系。

社会行动是社会动力的直接表达,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其实度动力转化为社会行动,就是要求人们将自身的各种动力转化为社会劳动,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要求人们克尽职守,积极工作,遵守各自的角色规范,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3.社会运行动力机制运作过程与手段社会运行动力机制动力源的开发。动力源的开发也就是人们内在需求的开发。适度动力原则要求人们的需要保持在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之内,并具有正确方向,这就是说需要应是合理的。合理需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合理需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需要;其二,合理需要是社会需要、群体需要、个人需要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三,合理需要是以按劳分配、按劳致富的方式来满足的需要。适度动力原则要求,对于合理需要应积极开发,以扩大社会的动力源,对不合理需要则应加以某种限制或改造。动力转化环节。合理需要严格来说还只能是动力的一种潜在形态。动力转化环节就是要将这种潜在形态的动力转化为现实动力,转化为一种实现需要满足物的社会行动。由需要到社会行动之间,由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构成需要——行动链条。个体层次的需要——行动链条是:需要、愿望、动机、目标、社会行动。

中观、宏观动力机制的需要——社会行动链条由需要、目标、决策、社会行动构成。动力培育环节。某以动力由潜在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后,可以推动动力主体去完成某些事情或某一段时期的工作与任务。而要在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时期仍然拥有相适应的适度动力,动力主体就必须有动力的积累、贮存增长与发展。这时培育动力贮存体就成为动力机制运作的必要环节。动力分配环节。动力分配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给其余各社会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供给动力过程;其二指各层次主体的社会运行动力在社会运行整体的各部门、各单位、各领域的供给、调配过程。动力反馈环节。反馈环节是指整个动力机制输出的结果对动力机制运作产生影响的过程。经过动力源开发、动力转化、培育、分配等环节的动力机制是否给社会运行提供了适度动力?其中每个环节的状态如何?整个动力机制是否良性运转?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反馈才是的动力主体获取有关信息,从而使动力主体对自身动力产生过程作相应的调整。()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以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即只有三部分组成:1整合对象社会整合的对象很多很复杂,从微观上看,有人际互动,从宏观上看,有社会子系统间的耦合等等。不过,我们进一步的剖析,就会发现,社会整合的基本对象只有一个,即社会利益。从利益的差异性分析,利益可分为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相对应,有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其一,认同性社会整合,它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其二,互补性社会整合,它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显然,互补性整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整合方式,而且与认同性整合相比,其整合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而且整合程度也较为松散。除了利益这以最基本整合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此而衍生的整合对象:情感、组织、规范和功能。相应的,也就有了情感整合、组织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2整合中心整合中心是只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整合中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如一面旗帜;可以是组织机构;还可以是一系列的规范;也可以是一种信仰或思想意识形态;甚至可以是一句口号,一种提法等等。

3整合过程整合过程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整合过程,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自下而上的整合是一种微观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社会互动基础之上的整合过程。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是一种宏观社会的整合过程,其特征是认同性、互补性、强制性三种整合方式交织于这一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其一是确立中心,它是指确立社会整合中心。其二是认同沟通,它是指整合中心确立之后,就要调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认同,在认同过程中还要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以便对整合中心取得共识。其三是调整反馈,它是指在认同沟通环节中,社会成员不一定都会认同整合中心,可能会产生社会分化力量,背离整合中心,这就需要调整,并将信息反馈到整合中心,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削弱社会分化力量、促进社会整合。()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从结构上分析,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1.激励标准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作的规定。

激励方向是对激励质的规定,即规定对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与激励,对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给与激励。激励强度是对激励量的规定,即规定对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与较多的激励,对什么样的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与较少的激励。2激励手段激励手段是指为达到激励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激励方式。与物质性社会资源和精神性社会资源相应,激励手段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功利型,它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与作为激励手段,功利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其二是符号型,它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符号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功利型和纯粹的符号型激励手段是很少见的,更多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3激励过程激励机制的激励过程是指激励机制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它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导向环节,是根据社会设定的激励标准,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守则、准则、规章、制度、条例等,并利用一切可能的工具,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向社会成员广泛宣传的过程。简言之,导向环节就是将激励标准具体化、操作化并广为宣传的过程。检测环节,就是对社会成员实际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评判的过程。

检测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其一是制度检测,根据激励标准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检测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是否符合社会标准。它是有形的,被称为硬检测。其二是舆论检测,是指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检测,主要形式是对社会成员认可、鼓励、赞赏、尊敬、或排斥、贬损、批评、鄙视等,它是无形的,被称为软检测。分配环节,是根据检测环节的检测结果,具体将社会资源按一定程序分配给社会成员的过程。依据获得社会资源量的多少,社会成员被划分为高低有序的几个阶层。分配环节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过程。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分配结果与检测结果是否一致;二是获得较少社会资源的社会成员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反馈环节。激励标准是否公正合理,激励效果如何,激励过程是否良性运转,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反馈环节才能反映出来。反馈环节是指激励机制的输出结果对整个激励机制产生影响的过程。反馈环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个过程。正反馈过程是指获得激励的那部分社会成员以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广大的其它社会成员的过程。整反馈过程实际上也是导向过程,是通过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起作用的。以较少的社会资源分批给部分社会成员,达到了使社会倡导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扩散到全体社会成员中取得目的,这就是放大效应。

负反馈过程是指获得较少社会资源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激励机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激励标准部分地不合理、不完善,或由于检测环节、分配环节产生失调,使本应得到社会激励的社会成员没有得到激励。其二是没有得到社会激励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普遍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不公平感,要求完全更新激励机制。当这一要求足够强烈、足够普遍时,就会发生社会革命。()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地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则是指达到这一目的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控制手段、控制对象和控制过程。1 控制手段社会控制手段有许多不同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指组织的、制度的和文化的三种控制手段。第一,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组织权威,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二是组织规章,表现为按章办事。组织控制实际上是层级控制,每一个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都处在这种层级控制网络之中,控制者往往同时也是被控制着。第二,制度控制中的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种类大体上可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法律制度五大类。它们调节和控制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行为和关系。其中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里最主要的控制手段。第三,文化控制中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其中必然有一些为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具体地说,文化控制手段包含的内容有:舆论、信仰、信念、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评价等。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刚性和广泛性。2 控制对象社会控制对象科分为三种:第一,微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社会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第二,中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社会利益群间的关系。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的功能之二,就是要规定个利益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和社会义务,限制个利益群体的利益竞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利益群体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对抗性的大规模冲突。第三,宏观层次上的控制对象是各社会运行系统的关系。一般地说,社会运行系统包括政治运行系统、经济运行系统和文化运行系统。

这三大系统各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彼此间容易产生摩擦,产生不协调。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行速率超前或滞后其他子系统,都将影响或制约其他子系统同步运行,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3 控制过程控制过程是控制机制发挥功能的动态运作过程,这一过程有四个环节组成:第一,决策环节,是指处于层级控制顶端的控制者为控制的方向和力度做出具体规定的过程。控制决策的作出是围绕实现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决策部门要根据社会目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如条令、规章、制度、法律、守则等,这些规范确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方向,也就确定了社会运行的方向。决策环节除了规定控制方向之外,还要规定控制力度。是指控制的程度和强度,即控制范围的大小和控制力量的强弱。第二,实施环节,是指控制手段施加于控制对象的具体过程,也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实施环节的任务不在于消除冲突,而在于将控制手段有效地施加与控制对象,调节和缓解控制对象本身的矛盾和冲突,将控制手段与控制对象之间的冲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之不致危害社会运行。第三,监控环节,是指决策机构对实施环节和控制对象进行监督、核查和调控的过程。

实施环节是否严格按照社会规范对控制对象实施控制,控制对象是否严格遵从社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核察,若有越轨行为则应施以惩罚。第四,反馈环节,是指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对控制过程产生影响和过程。控制效果如何,决策是否正确,控制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控制过程是否良性运转等,这些问题需要反馈环节才能反映有关信息,以便对决策环节、实施环节和监控环节作进一步的调整。()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防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社会保障机

上一篇: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txt
下一篇: 2018考研政治:新民主主义社会特点解题技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