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和谐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矛盾制衡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管原理中的基本思想,从分析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需要以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矛盾制衡机制为保障,动力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矛盾制衡机制则确保社会系统各要素及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同时,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有效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的功能来实现。
根据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与系统运行是互相建构的关系。结构规定了“谁、做什么”,而运行则规定了“怎样做”。相同结构的组织,运行不同,组织功能的发挥也就不同。结构为运行提供基础与条件,而良好的运行机制又可以弥补结构上的某些缺陷,并进一步促进合理结构的形成。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以均衡的社会系统结构,包括结构、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为根基,同时也必须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社会运行机制,来确保社会整体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一、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按照管理学的观点,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问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都同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运动过程。小到单个组织,大到整个社会系统都是如此。系统本身既是一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一个矛盾体系,而矛盾的根源主要在于各要素目标的不一致性、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性。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贯穿于系统运行的始终。“和谐”指的是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协调一致性,和谐不是停滞,不是消灭矛盾,而是承认矛盾乃至冲突,在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矛盾的化解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发展中的“和而不同”。
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社会的延续、变异、中断等不同的运行轨迹。横向运行是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在社会整体中,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制约与影响,相互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社会运行和发展状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中性运行和社会的恶性运行,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的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其中协调发展是指社会运行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有机系统之间、各种组成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具体地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表现出来我们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具有通过一定的制度和体制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动力机制和矛盾制衡机制。
二、构建和谐社会良性运行机制
1.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
一个社会没有活力就没有发展,和谐社会首先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而动力机制是激发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人力资源与人的教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以人为本。人的合理需要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深刻动源,强烈而广泛的需要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思想、知识、文化、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动力机制就是要通过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各种需要,并将这些需要引导、塑造为合理需要,使人们的内在需要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保证社会动力在方向上的合理性和在程度上的适当性。因此,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形成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以人为本,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即:当资源条件允许时尽快满足,资源条件有限时尽量满足,资源条件不足时解释说明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
第二,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效用,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特别要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多层次创新体系和全员创新环境,把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而科技进步与创新人才是关键,环境是保证,要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鼓励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社会氛围,支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各种形式的创新。
第三,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保证,构建和谐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形成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中,“民主法治”是首要特征,这也体现了政治要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强立法、深入普法、严格执法、强化监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享有权利和自由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公民具有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体系,当前特别要加大政策执行力,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再次,要建立平等竞争、公平有序、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进而推动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达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中,人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证,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机制。
2.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制衡机制
社会在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从矛盾的最终处理结果来看,概括起来无非有三种:(1)“零和”——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2)“妥协”——矛盾双方妥协退让;(3)“中和”——矛盾双方都赢,即“双赢”。“中和”的思想就是追求事物的和谐发展,是系统内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统筹协调,是各方矛盾的融合统一,其结果是系统整体效益的增加。矛盾制衡机制就是要确保社会系统各要素及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达到“双赢”乃至“多赢”、“共赢”的目标。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的时期。转型期中的社会,部分群体的生存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发展问题又大量出现;大多数人在脱离贫困之后,许多新的需求迅速凸现出来,对社会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矛盾不断出现。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较为复杂。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要消灭矛盾,而是寻求各方矛盾的协调统一,使各要素在发展中达到一种平衡、和谐、共赢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制衡机制,实质上是要协调好以下的几大关系:
第一,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化,部分地区过于看重经济指标GDP的增长,而忽视人民生活质量的切实提高,如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覆盖范围远远不够等,而这些都与人的需求和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障,而社会的良性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应完善政策,协调好公共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和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的比例关系,创造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共同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群体出现分化重组,由城乡二元结构、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所导致的阶层间、行业问、地区间的利益差距逐渐扩大,由不正之风和腐败所导致的干群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凸现。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格局,实质上是要解决好公共资源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不利于发展,差距悬殊的利益格局不利于稳定。要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安排和法制规范等途径,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引导、利益约束、利益表达、利益调节、利益补偿等在内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既有一定差别,又保持相对公平的均衡的利益格局。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时期。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的一两百年中分期产生、分期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年的发展中集中地呈现出来。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长的加速时期,但粗放式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构建发展与环境的新型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补偿机制,从出发,加强生态建设,通过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环保立法、发挥社团能动作用、倡导环境伦理以及塑造公众环保意识等途径实现。
3.在构建良性社会运行机制中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应发挥的功能
系统的良性运行,还必须依靠系统内各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对社会的运行管理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型,把政府真正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有效发挥职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同时,还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平衡供求关系、激励市场竞争主体方面的优势和灵活性,并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有效调节。社会组织作为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具有公益性、自治性等特征,通过全新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发挥其特有的服务功能、协调功能以及监督功能,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三大要素应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共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动力机制和矛盾制衡机制二者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社会能否良性运行,不仅取决于这两大机制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取决于二者能否有机结合、互相配合、协调稳定地发挥其总体的功能。同时,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要通过有效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的功能来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既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目标,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