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问题分析摘要:改革开放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变化入手, 可以将改革开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摘要:改革开放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变化入手, 可以将改革开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并据此详细考察和分析不同阶段主要利益群体的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社会群体 利益关系 社会结构

目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 社会上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的现象: 贫富之间差距在不断拉大,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也开始显现。这些问题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主要社会群体在改革不同时期的利益关系,努力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机制, 以便进一步汇集亿万人民加快改革的热情, 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 本文拟从改革以来不同时期主要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变化入手,探索和提出协调利益关系, 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初步对策构想。

所谓社会利益群体即是指在相对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共同体。为了深入了解改革30年我国主要群体的受益情况,本文将改革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据此详细考察和分析不同阶段主要利益群体的一些特征和发展趋向。

第一阶段: 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特征是: 其一, 亿万农民率先成为受益的群体。其二, 个体户们挖掘到了第一桶金。其三, 广大工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第二阶段, 20 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其一, 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最大受益群体。其二, 部分工人的利益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其三, 众多农民的整体利益由兴向衰转化。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以来。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其一, 公务员成为利益稳定上升的群体。其二,党政领导干部受益程度成为公众的焦点。其三, 一些工人和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中的组成部分。

利益关系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改革的过程从实质上说即是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过程。

1. 从总体上看, 不同群体在受益情况与时间上呈现出非均衡性。

从总体上看, 通过改革各个群体的收入比改革前都有明显提高, 即使是低收入群体也是如此, 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成绩所在, 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不容置疑,不同的群体在不同阶段受益的程度和方式均不一样, 且受益的时间也不一致。即整体上受益不同步, 体现为时间上的差异、程度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 改革的蛋糕固然越做越大,但各阶层分享蛋糕的份额和时间却大不相同。如改革第一阶段受益的群体是体力劳动者, 而在第二阶段体力劳动者成为利益受损的群体等。

引起不均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于改革的整体目标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但由于具体的实施必须根据当时我国的政治发展和各行业发展的不同特征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这样便使得改革的步骤和时间不一, 改革中应用的具体对策也不同, 所以也必然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弱点和消极因素, 也必然加大了这种利益的非均衡性。

如第一阶段中的农民群体。由于农村改革之前广大的农村实施的是人民公社体制, 这种体制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恰恰在当时情况和条件下,既可以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 又不涉及就业问题——后遗症少。因此农村改革必然率先成为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改革目标的首选。改革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农民收入的空前增长和积极性的全面提升。而第二阶段的国企改革,则因为是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移,必然导致相当部分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使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甩包袱式的改革, 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加快, 尤其是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多, 整个工人群体的收入降低的格局不可避免。应该说,这也是改革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之一。

2. 从各阶段上看, 社会群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益实现具有差异性。

(1)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 年代中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受益时期。

20世纪开始改革至80年代后期, 这一阶段正是改革的初期, 在此阶段, 以工人群体和农民群体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实现受益。但受益的程度不同。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人心思上,社会上正面的呼声强烈, 利益团体并没有出现, 改革也由此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当然, 在这一时期, 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 也有一股暗流, 那就是由于双轨制的实行,一些人或钻改革的空子, 或靠行业垄断等投机逐渐成为中国最早的富裕人群之一。尽管这些人数量有限, 在当时所获得财富也有限, 并不足以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1] 4, 但作为腐败的早期形式, 其隐蔽性和由此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是弱势群体开始承担改革成本时期。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至21世纪之前, 由于致富手段和机会等因素共同影响, 一些人不论在居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隔。因此, 社会上出现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民工阶层等等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形成。而其中一些工人收入上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 少数人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收入来源, 沦为城市的贫困人口。而农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 能够创收的渠道和能力等限制, 生活质量提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农民和工人一道作为弱势群体开始在这一时期承担改革成本。今天,我们客观审视这段时间的社会利益分化, 可以发现其中既有合理部分, 也有不合理部分。当时社会利益群体的多样化, 特别是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存在, 与社会政策未及时介入作出调整应该说不无关系。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执行! 国家对城市偏重, 对农村取多予少?的方针, 只是到近几年才加大了对农村的资源投入等等。

(3)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以来是各群体的利益分化逐步形成时期。

改革必然会带来利益的分化和重组。与此相适应, 利益群体的差异更加泾渭分明。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在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社会群体。特别是近年来,这种利益分化日趋严重, 几个明显的差距格外引人注意, 如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等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为0. 4左右, 而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 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 4 国际警戒线。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课题组的研究数据是0. 454, 而南开大学的研究结果认为, 我国现实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 5。另据2001年福布斯评出中国大陆百位首富企业家提名表明, 仅前十位首富就拥有资产559亿元。这种过度分化现象的结果,有悖于改革初衷, 是引起利益矛盾的隐患所在,它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必须加以控制[ 2] 41。

3. 从利益关系上看, 非正当渠道致富屡禁不止导致了群体利益冲突性。

部分人先富的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强大动力。邓小平的!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 是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顽固惰性, 强化利益刺激, 培育市场主体和动力机制的关键。但是, 由于一些人依靠手中的权力资源进行权钱交易,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一些人则利用权力将国家财产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则由于经济上贫困, 生活上无助, 而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这一切使一些弱势群体,如工人中的一些人开始对旧的体制怀念和留恋, 进而逐渐对富裕群体产生了对立和矛盾情绪。目前社会的焦点问题表现为贫富之间、干群关系、私营企业总劳资双方、城乡居民之间、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等等的冲突[ 3]。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深层次和尖锐性的特征。

4. 从目前形势看, 我国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协调面临重大挑战性。

目前, 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不仅工人阶级已演变为不同的利益群体, 农民阶级也分化成不同的阶层, 而且还有新的社会阶层, 众多的各种弱势群体存在。由于多种利益群体对于各自利益的追求,使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复杂化的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 是任何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都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我国现在利益群体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 是和我国过去长期来实行计划经济、社会结构比较单一,现在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必然的联系。这一时期也是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和风险的多发期, 其中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分化和组合。因此, 产生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趋势。

应该说, 我国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经济发展的成绩, 经过长期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已进入1000- 3000美元区间, 但这也是改革的分水岭和岔路口? [ 2] 173, 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的凸显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面临今天这样如此严峻、重大的挑战。保持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的关键因素。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利益是社会成员社会行动的逻辑起点。在现阶段, 由于加大改革力度, 必然要进一步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即利益结构调整已经进入至关重要的时期, 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共享的要求将会明显增加,而且也必然会日趋清晰和强烈。而如果这个社会缺乏合理和成熟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一些弱势群体不能通过体制内解决自身的利益需求, 发生一些利益冲突和社会风险则不可避免。这一切使我国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协调面临重大的挑战。

马克思指出, 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群体出现较大的分化是必然的,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利益协调是必要的,而实现利益共享是必需的。只有把协调广大民众的利益关系放到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把改革和现代化的大业进行到底。

1. 坚持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础

改革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今天这个历史的关键时期, 也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方针,通过进一步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以此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特别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生产力, 创造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问题,增加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努力缩小各种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和根本所在。

2. 消除两极分化的体制性障碍, 增强各利益群体的认同感

一方面要避免或减少改革中弱势群体因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 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受损的人群利益得到补偿。而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弥补对弱势群体保护的不足, 加快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和教育投资等等,同时, 也要制度化地对强势群体进行保护, 使全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均得到保障, 这是共享的基础。而关键在于化解社会冲突。为此, 在今天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注意洞察各阶层的利益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 防止让大多数人感到在改革中利益受损, 这样才能妥善解决改革中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 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3. 建立一整套利益均衡机制, 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利益关系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的利益关系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的基础,当人们已经处于一致的均衡状态下,社会才处于一个较和谐的状态之中。[ 2] 187要进一步明确, 社会利益分化的现实是必然的, 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可以追求诸多利益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也必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系进行保障, 实现利益共享。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建立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 使弱势群体能够有正当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 并逐步建立使人民群众能够顺利表达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新的机制。

要不断提高改革的透明度, 使每个人都有知情权。权利和利益是统一的, 没有权利就没有利益, 不尊重人民的知情权, 就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 还要建立利益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当获取社会利益的要求。

4. 进一步强化社会支持力度, 对弱势群体实行国家补偿

应该尽快提高广大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包括一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退休工人的生活水平。在国家财力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对他们予以补偿。面对新形势, 必须兼顾调整和增进,实行两者并重, 共同推进。应兼顾各种利益, 又要向弱势群体倾斜。毫无疑问差别是必要的,但差距的合理与否非常重要。对于在改革中有贡献的群体, 国家理应从利益上对其倾斜; 而对弱势群体不单从住房、医疗等保障上给予, 同时应通过社会政策和制度进行有效的配置。尤其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基础问题,从而使那些处于竞争不利地位的群体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5. 制度化地保障各个群体权益, 实现各群体利益的普惠性

在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非正式层面上, 不同群体社会权利远不是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而是处于一种事实上的不均衡状态? [ 1] 33。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在于不同群体的社会地位不同, 因而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 从而形成了强势和弱势群体地位具有显著差异。强势群体(包括国有大企业经理、民营企业家等) 依靠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如果社会任其发展,贫富差距必然不断加大, 单靠个人的能力是无力解决的。为此, 必须靠政府用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多种办法、途径制度化地保障权利, 为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注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增加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才能为实现各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理论与实证[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卢斌. 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3] 李培林.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 ].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51.

上一篇: 曾福生等:共同富裕目标下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城乡收收入差距的影响
下一篇: 中国公司为何对“多元化”如此淡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