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此,恩格斯做了经典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此,恩格斯做了经典的阐释。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用凝练的语言提出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把人类历史的前提由生命需求转向现实的人

我们先看唯物史观。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发现?或者说,是什么在吸引着、激励着马克思获得了这个发现?答案就在《共产党宣言》之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时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的残酷性暴露无遗,“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研究饱含道德关怀和道德批判意识,“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为了探寻无产阶级自由解放之道,全人类自由解放之道,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之道,苦苦思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他们发现,“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他们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历史的前提由生命需求转向现实的人,最后落实到物质资料生产上,完整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产物,属于应被解构之列,甚至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力图在政治哲学方面消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决定论原则,认为探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必须彻底否定必然性的一元逻辑,而代之以偶然性的多元逻辑。这些学者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历史决定论并没有否认个体的自由与价值,相反是认为正是每个个体都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与众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历史前进的合力。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恩格斯在这里提出、推衔与解答的问题十分清楚。这就是:单个意志不能被当作绝对的历史开端(所谓哲学的“起初的起初”),而且,单个的意志具有真实的但又只是具有相对的历史效能,归根到底“经济的情况”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的情况”是人的行为的必然结果,而每个人的行为则又是由其最初的经济禀赋所决定的。恩格斯提出的这一论题内涵满足社会发展自然过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这一术语的含义。它实际上乃是今天理解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时间、不确定性和预期问题的指南。

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在发现人们的存在必须以物质资料为前提之后,马克思对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发现,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而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苦难充满同情,期望通过政治革命来解放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预言“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而“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劳动价值论或剩余价值理论乃成为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石。

随后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于商品市场,就如同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一样,是不能容纳和涵盖货币市场的理论。阿罗—德布鲁模型解决了瓦尔拉斯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如何让货币市场融入商品市场,实现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统一场”,仍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大阴影。那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异议的学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把货币引入到了适合商品市场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中。仅从商品市场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逻辑上是严密的,在理论上是自洽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完美的,都需要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而不断优化;任何理论也都是需要约束前提的,约束前提发生变化,理论自然也需要随之变化、优化。毛泽东形象地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西方学者面对资本主义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又纷纷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寻找答案,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就是其中的代表。马克思的《资本论》永远站立在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引发一代代世人回望反思。

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富裕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此时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上。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由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印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正确,“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上一篇: 「教育强国」逄锦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一篇: 从世界潮流高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