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田月梅,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区域文化、民族与社会研究;何山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钟和,通讯作者,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员,从事民族理论和民族关系及民族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西北地区经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JJD85000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云南沿边村寨建设与守土固边”(项目编号:QN2018024);中央民族大学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MDZL0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相随相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风险挑战的先手高招,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险挑战;思想保证;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观念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的曲折求索中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与不断凝聚。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的历史进程中应对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挑战之先手棋、主动战,是“四个与共”理念和“五个认同”内涵情理交融的对人民的情义感召和理论武装,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展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体现为大一统的传统和求大同的中华民族史观、“四个与共”的理念和“四个共同”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突出地表现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团结奋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地表现为争取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过了近代艰难中觉醒和革命烈火中淬炼,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结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升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而更加牢固,在新时代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根脉
中国人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观念,家是最小的共同体,而“国是千万家”,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乃至最高层次之天下,讲“同道共进”“天下大同”。同时,中国人素有己欲立而立人的精神,这两种思想之结合,极具集体主义的性质。因此,共同体意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政治信仰之中,是源远流长传承亘古的。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发祥与发展乃是滚雪球式的兼容并包和汇聚交融的历史进程,不断建立多民族共居共建共享的强大国家,求“同道共进”以安天下。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一体一脉,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发展历史,脉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意识,体脉相随,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就是鲜明的历史认同。讲复兴,意味着对历史上所铸就的辉煌之向往,向往是一种深沉的认同。显而易见,史书所论的“治世”“盛世”,都见诸大一统(或统一程度较高)的时期,都是各族人民(相对地)得以安居乐业的时期。“统一是福,分裂是祸。”这是各族人民一致的认同,甚至也是纷争时期各政权欲求平天下的历史动因。如果说复兴之第一个意义,源于中华民族“创造过辉煌”,那么第二个意义,则源于中华民族“经历过苦难”。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和各类民族救亡运动,所求者:中华民族之复兴。既是复兴,便是追求“泱泱中华”之态的。概而言之,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表达即直接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思想内核。
(二)中国近现代革命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各方进步力量为解救民族于水火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最终,中国革命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找到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革命面貌由之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确立和民族团结纲领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一方面打破了各帝国主义运用民族主义以离散民心、削弱中国各族人民对侵略和压迫之反抗乃至分裂而瓜分中国之险恶企图;另一方面,实现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结合、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中国各民族解放的结合。这三个结合将中国革命的民族解放任务与中国各民族的解放任务统一起来,因而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探索冲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国家”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升华,使中国革命胜利后得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之力
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了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迈出了伟大复兴的关键第一步。获得解放的中华民族激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在祖国大地迅速恢复生产,翻开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共同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的磅礴之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之民族政策,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系统总结与高度概括,指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具有宪法性权威,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在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和历次修订中,不断坚持和完善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纲领政策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法治建设,“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不断凝聚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从“乡土”向“现代化”转型进入历史性跨越期,各种社会关系调整将更加深刻,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之掌舵领航作用更加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抓住这条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实现各族人民的人心凝聚。人心齐,泰山移。“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的共同体意识内涵,正是“亲如一家”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应对“两个大局”,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宏伟蓝图,一以贯之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应对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风险挑战
(一)敌对势力打“民族牌”企图阻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依然尖锐严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曾利用意识形态渗透、民族主义、武装干涉等多种手段搞垮了苏联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鼓吹共产主义的终结,号称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路,提出“中国崩溃论”。在这样的严峻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推进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阶段继续迈步前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资本主义世界治理体系普遍失灵。与之相反,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了历史性胜利。我们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新征程上,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特别是两极格局结束之后唯一的超级大国来说,在它们资本的扩张下,在它们“只有西方民主政治一条道路”的价值体系下,就是巨大的“中国威胁”,就必然要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维护其国际规则制定权、维护其国际话语权而干扰中国崛起、阻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管中国反复声明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但是资本主义体系实际上一直有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忧惧,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也已经使得曾经妄断“共产主义失败”的学者修改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断,一条人类发展进步的新道路正鲜活而壮阔地展现给世人,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闯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必须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本质:“是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的转变,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没落与‘东方文明’崛起的切换,是世界力量对比‘东升西降’态势的确立,是中国集体主义对于西方个人主义比较优势的彰显。”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的诸多原因中,民族问题是一个导火索。随着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搞“新冷战”对我国进行全方位遏制打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打“民族牌”,支持“独势力”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当代中华民族自身发展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这个问题上两面三刀,刚刚在元首对话中承诺“确保两国竞争是公平、健康的,而不会演变成为冲突”“不支持‘台独’”,却以对台军售、寻找借口停靠军舰等形式实质干涉中国实现完全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真正地孤立“独分子”的先手战略,从过去“反和平演变”的防御型斗争转变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影响力增强的战略主动,让敌对势力无可乘之机。
(二)“泛”且“极”的民族主义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民族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迅速蔓延整个世界,也波及中国。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的煽动和支持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一方面利用狭隘民族主义,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另一方面,打着宗教和人权的旗号,煽动民族分裂并与宗教极端主义相结合。一段时期内,涉及民族领域的极端思潮倒灌,民族分裂问题呈现趋强态势,干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尚未平息,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极端思潮等多种国际政治新思潮又激荡全球,因此在消解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冲击波对我国影响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境外各种思潮与势力对我国的影响、波及、渗透”。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达赖集团”和新疆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动破坏活动以来,与境外恐怖势力日益接近并走向合流。周边国家泛民族主义思潮影响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在新疆境内制造暴力恐怖事件,意图制造民族矛盾与隔阂并鼓吹“疆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要同西方敌对势力展开斗争和较量外,还要坚决反对国内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坚决反对和防范周边国家泛民族主义思潮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
“三股势力”合流使得当代民族主义呈现出既“泛”且“极”的特点,既有普遍发生的泛民族主义思潮,又明显地结合了极端主义的色彩,进而借用暴力恐怖的手段,进行对现有政治秩序的“非对称”挑战。中国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最根本的一个前提就是不能自乱阵脚,不能被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牵着鼻子走,而要把握战略主动。这个战略主动从民族领域来讲,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狭隘民族意识滋长妨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差别化政策中,虽在政策上明确了区域整体推进的原则,但往往由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缺位、项目建设集中打造示范具有特殊效益、落实政策的干部把握政策不全面或认识有误区等原因,使得差别化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民族戴帽”现象,一方面让享受政策的少数民族群众产生“这就是给我们民族的优惠政策”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让同区域同等生活水平甚至更低生活水平的其他民族群众产生“特殊对待”“民族优惠”的错误认识和心理失衡。第一个方面导致享受政策的少数民族之小部分精英群体追求展现特殊性以固化差异,从而继续获得特殊的政策;第二个方面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就潜在产生乃至扩大隔阂的隐患。因此,差别化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的逐渐偏离了原有意图,固化了民族差异,滋长了一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在一些人中形成了错误的“少数民族特殊论”的认知。
狭隘民族意识滋长在人口超级流动和社会深刻转型中,在自媒体时代,容易成为引发涉及民族领域矛盾的导火索。人口超级流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大杂居和广泛、深度的交往交流,这种交往交流在总体上促进日益接近日益密切的交融,有时也会在局部领域偶发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当这些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乃至经过现代传媒传播、歪曲、放大,在缺乏冷静和包容——甚至可能是有意为之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在民族领域引发纠纷甚至冲突。从社会转型的方面来看,宏观上,一方面是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另一方面,是狭隘的“民族利益”视角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如果形成狭隘的“民族利益”固化与利益关系调整的对抗,将是对共同利益的重大离散,因而是重大的风险,妨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共进、互相促进,在这一互动关系中,围绕共同的事业凝聚感情共鸣、强化理论武装,情理交融形成精神力量,促成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一)“四个与共”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产生感情共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共”观念恰是中华民族求天下大同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发展的主题概括。
“休戚与共”讲的是有福同享、患难共担,体现着高度的共同利益。总体的人类社会和一个国家社会都是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共同体,自古团结和谐是福、纷争动乱是祸,而福祸之果皆为人民所共享共担,团结和谐便是各民族、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荣辱与共”讲的是荣耀与耻辱的共同感受,是源于自尊自信实现程度的情感共同体和心理体验共同体。从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经创造辉煌的中华民族跌入低谷之后又重新成为引领世界的重要力量,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经历了屈辱中的顽强抗争,共同感受到祖国富强的自尊自信自豪,赋予中华各族人民“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
“生死与共”讲的是同生共死、相依为命。中华传统文化以同生共死为最高情义,“生死之交”“义结生死”“舍身取义”都是“生死与共”的情义。义又与忠相连,“忠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涉及国家建设和伦理纲常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抗争史,正是“忠义相连”的“生死与共”英雄篇章。
“命运与共”可谓是前三个的统合,中国的各族老百姓是讲“命运”的,而“休戚”“荣辱”“生死”都是命运,命与运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方面,运是因,命是果。历史一起走来,未来携手共进,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向着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前进,这正是“凝聚以强运—强运以复兴”的“命运与共”信仰感召。
(二)“五个认同”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理论武装
认同是意识范畴的概念,是归属情感和信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四个与共”的民族复合实体客观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这一客观存在之上产生并成为该共同体成员互认的基础和日益凝聚的纽带。“以‘五个认同’为核心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属性。”
伟大祖国认同,是指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强烈热爱。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存在的政治形式。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包含国家认同——祖国认同是理所当然的。伟大祖国认同就意味着国家的领土、主权、人民有机统一,并使主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感,因而祖国认同就意味着对中华大地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领土、主权的捍卫,对人民权利的维护,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觉传承。
中华民族认同,是指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会聚而成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是多元、基层,中华民族是一体、高层。因此,在中国既有56个民族各单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又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包括对民族特征、民族结构、民族形成历史文化等的认同。比如,对中华民族共同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华大地山水林田湖草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关系“三个离不开”的认同等。
中华文化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根脉传承发展的认同,包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精神家园之基、铸牢意识之本、文化自信之源。
中国共产党认同,是指对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组织的认同,对其建党初心和建党精神的认同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指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认同、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认同、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认同、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举的旗帜、所走的道路、实行的制度,因此,认同是必然的。
(三)“情理交融”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凝聚民心
民族问题必须在社会总问题的框架内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就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内忧外患以及内外交织的形势下,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防范和化解,要求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产生的情义感召和“五个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内涵理论武装,对中华儿女实现更加紧密的团结和凝聚产生“情理交融”的作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始终围绕着增强国家内部的统一性、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这个中心问题,以最紧密的内部团结,消解内部耗散力量,抵御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力。“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从人民群众的感情、信仰和科学认知、理论自信两个角度找到了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最强向心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战胜民族领域艰难险阻的有备之战。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理政理念,赢得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就是民族工作最大的政治。民心无外乎情义感召与理论认识两大方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对局有高招,无疑就要在“备豫”工作中,从情感上以真挚的人民情怀和真实的共同体体验凝聚民心,从认识上以彻底的理论武装人民强化共识,“情理交融”形成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党继续带领人民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奇迹提供思想保证和力量之源。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有14亿多的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忧惧乃至恐慌,于是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民族主义就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工具。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应对各类民族主义的风险。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全党统筹“两个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延续与再造,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事关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新方向,事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中彰显其真理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世界大变局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备豫不虞有高招、本固邦宁人心齐”的重大战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