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等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没有平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把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平等的优势与市场运作机制追求最大效率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平等与效率的统一,这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又是我们的现实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分配平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直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我们才能科学合理地实行平等分配,而这个分配体制刚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分配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平等”不仅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最基本的平等分配的权利。
一、分配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基础
十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共同富裕要求平等分配社会主义财富和成果。
(一)分配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包含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代际平等等,收入分配平等作为经济平等的主体最为重要。因此,收入分配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最主要、最集中的体现。首先,初次分配平等所强调的起点平等强调人们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与机会公平,反对优先权利和身份歧视;同时获取收入的过程平等与起点平等同样重要。人们要遵守相同的市场经济规则。投入要素数量和贡献大小是衡量获取收入多少的标准。这些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具体要求其次,再分配平等强调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处于社会和民众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这更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阶层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通过实现再分配平等才能真正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实现通过分配平等来巩固
分配平等是经济平等的集中体现,经济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所以,分配平等是平等的主体和核心。当前,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取得成效的关键基础之一是分配平等原则的落实。分配方式是连接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的一个纽带,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体制,首先要实现分配平等这个中间环节。收入分配平等不仅能实现人们物质分配上对于平等的需求,还能让人们在精神上享受平等带来的社会认同和满足,这会带来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保证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实现。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争、矛盾激烈、纷争不断,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对劳动生产效率和社会活力的严重伤害,而且会使一些人在攀比心理、个人私欲的驱使下,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谋求自己的私利,导致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紧张、诚信程度下降,致使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环。尤其是在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时候,对立"两极"之间冲突不断,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平等尽失,何谈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相反,分配平等能促使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友谊,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引领分配平等的实现
(一)分配平等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正确引领
分配平等需要有价值观的引领,这个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分配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一种,与其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配平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例如,以往分配平等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就经济发展而言,这种分配平等所形成的激励机制无疑是高效的,历史上这一期间,国民经济确实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当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来看,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渐推进,各种由于侧重“效率”的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凸显,由此带来了一些社会不平等现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应当始终引领甚至决定分配平等的方向,这才造就了今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成为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引领分配平等的实现过程
1、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引领下,市场依然是分配的主体,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市场主导分配的基础上,必须要由政府调控分配,政府是分配调控的主体,同时在非公有企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并推行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配合政府对分配的调控,弥补市场主导分配带来的收入分配失衡,这样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要求。
2、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引导下分配的目的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秉承的理念是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分配的整个过程中效率与公平都要处理好,尤其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3、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引领下的分配平等,要在注重平等的同时,大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发展生产力,以此做大社会财富,为每个人平等分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评估。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引领之下,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评估劳动、管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为按劳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提供依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引领下,从微观层次来看,现阶段我国判断收入分配平等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人们所获得的各种收入是否有合理、合法的投入依据,是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从宏观层次来看,是生产力标准,即从是否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国民收入分配总量在关系上均衡与否,在结构上的比例协调与否。
5、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引领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各种手段,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实现让每类生产要素获取自己应得的一份报酬,使政府、企业、劳动者和居民分别获得各自应得的那份收入。
6、引领分配平等的价值。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要求对于收入的分配应当考虑代际公平,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价值理念。
三、现阶段实现分配平等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保证分配平等所需的物质基础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分配平等的物质基础。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下,社会财富较为丰富,平等的收入分配原则和制度就较容易推行和落实,收入分配平等的实现结果就越充分。因此,我国现阶段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难题,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我国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原则和基本收入分配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民主法治进一步得以健全,市场分配秩序就能得到有效规范,非法非正常暴富现象就能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消除;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能大大增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也就能有效得以遏制。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缓解和消除,社会平等水平必将进一步得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能得到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了弘扬。
(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引导收入分配平等观
人们对于分配事实的判断深刻的受到平等观念的影响。平等观念作为一种平等平等上层建筑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代、不同社会的人由于平等观具有很大差别导致他们对于分配制度、分配事实的平等性判断也就不尽一致。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平等观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现阶段,平均主义公平观,效率优先公平观等一些以往的分配观念依然存在于部分人群之中,制约着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开展,阻碍平等平等了收入分配平等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要转变人们的平等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在其引导下树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平等观。
1、运用正面宣传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学校、电视、电台、报刊等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和科学的收入分配平等观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效率与公平统一、更加注重公平的观念,树立报酬与贡献一致的观念,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平等观念。
2、加强政府政策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实践、及时推动平等观念的转变和重塑。通过加强政府政策的规范与导向作用,实现人们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机会的平等、市场进入条件的平等、市场竞争规则的平等;通过政府有效调节手段实现分配结果平等,使人们对国家的相关收入分配政策达到高度认同;引导人们自觉实践,通过实践来推动平等观念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科学收入分配观的精神实质。
(三)有效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是理顺收入关系,即分配要制度化,分配秩序要规范化。首先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分配收入要与企业职工的劳动绩效直接挂钩,杜绝平均主义。对于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要严格治理并规范其收入来源,治理小金库和工资外收入,重点监管调控垄断性国企管理人员年薪制度,将这些人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实行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同时,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以实现市场分配秩序的规范化,防止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地拉大。
2、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税收制度调节过高收入方法的重点是强化税法的再分配功能。一是完善企业所得税法,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实行多样的税收政策。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例如,对于行政性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高额垄断利润征税,并通过征收企业资源税等方法降低垄断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落后偏远地区实行最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优惠程度依据发达程度递减。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个税起征点、超额累进税率和层级,通过改进现行所得税税率设计来减轻中等收入阶层、工薪阶层的税负,对高收入阶层继续实行高税率。三是深化消费税改革,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低税率或者免税,以维护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或者超额累进税率,以调节富有者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这样也可以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四是加快遗产税、赠与税的立法程序。遗产税和赠与税是对个人收入存量的征税,也是调节收入分配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税种。目前,我国之所以出现所谓的“富二代”、“富三代”群体,造成青年一代站在严重不公正的分配起点之上,就与我国遗产税和赠与税立法的缺失有关。五是规范灰色收入。当前,尤其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不规范,通过财政以外的渠道获得的资金转化为职工的津贴补助。因此,要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杜绝预算外资金,使收入规范化。
3、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关键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通过以下具体路径解决: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实现城乡场一体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城镇建设加快城乡工业一体化;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投入总量,尤其要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以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居民收入差距,解决地区收入分配不公正现象的路径包括: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主动打破行政区划,谋求经济整合,从而实现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政府制定、贯彻、执行客观公正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以弥补市场不足,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国家投资经营力度,国家投资经营有强大的财政支持,在其向不同区域投资经营过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落后地区和落后行业注入大量资金,实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不同区域间的再分配。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可以弥补这些地区公共产品不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缩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可以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格局,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和区位优势,打破地区封锁,实现产业的承接转移,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和区域内部获得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多赢利益。
(四)消除和遏制非法非正常暴富
非法非正常暴富这种严重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不合理地拉大了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引起了我国人民的不满,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严重危害,不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大力整顿不合理收入,有效遏制非法非正常暴富。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出现了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现象,这是导致非法非正常暴富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消除和遏制非法非正常暴富现象,我们还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
2、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以监督制约权利。
现阶段,民主法制监督力度不够是造成我国少数分子暴富、违法经营人员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监督机制对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和监督。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制度反腐力度,杜绝权力滥用。
3、规范税收征管和分配秩序消除和遏制非法非正常暴富。
目前,我国出现的一些违法经营人员非法暴富以及非正常暴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力度不到位,税收征管、监管体制存在漏洞,让一些违法经营人员有机可乘,偷税漏税,盗取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富。因此,要消除和遏制非法非正常暴富就要从源头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尤其应该加大税收征管和执法力度,严格对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征管,加强对政府行政人员个人财产申报的管理,以及对行政性垄断行业企业的税收执法,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现象,保证国家税收不流失。要抑制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畸高现象。通过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某些垄断经营行业,严格管理其垄断定价权,调节垄断利润的分配。
现阶段,平等、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等价值观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而这些具体价值观内容都需要以平等为其存续的前提,需要平等贯穿其始终。毫无疑问,平等分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当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下,社会不平等现象存在,人民群众对于平等的呼吁和需求较为强烈。例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平等价值观的引导,有可能会导致收入差距的出现,即分配不平等,出现贫富差距,两级分化。只有树立并且秉持平等的观念,人民群众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才可能被调动起来,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方针才能真正落实,惠民利民政策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成果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相反,社会不平等会导致社会财富被少数人瓜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法维护,“以人为本”这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会流于形式,成为虚幻。
注释: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