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philosophy)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 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完(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人类原始社会就有哲学思想的萌芽,但系统的哲学思想,作为一门学说则产生于奴隶社会。在亚洲,古代中国、印度就已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五行说是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欧洲,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已十分丰富,唯物主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已展开斗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15-18世纪的各种哲学派别大多带有机械的形面上学的特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相继出现的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面上学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从古至今,由于不同时期文化和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哲学的理解不一样,因而对哲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一样,在古代,由于实践水平低下,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还很笼统,很肤浅。与此相适应哲学和其他科学之间还没有明确的界线和严格的分它们浑然一体地存在于人类知识的总体之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研究的是“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
在中世纪,哲学成为论证神学的工具。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人在上帝启示的指导下,“用理智来讨论上帝的真理”在近代,由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兴科学的崛起,各门具体科学开始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是,对哲学研究的对象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是“智慧”。爱尔维修说:“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引论》)、康德把主体的认识能力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我把不是有关对象而只是有关我们认识对象的方式的所有知识,叫做先验哲学”(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绝对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小逻辑》第二版序言)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小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总的来说,哲学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恩格斯说:“就哲学是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特殊科学来说,黑格尔体系是哲学的最后的最完善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使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否定那种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哲学是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来的最一般的知识,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哲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其形式、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动因和规律,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及其学说,因对这一基本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在斗争中又存在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往往通过十分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及同这一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产生过各种不同的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产生和发展,除阶级根源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相对正确反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割裂开来,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和部分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整体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由社会存在决定任何哲学体系或学说,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但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相比离开经济基础较远,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对经济基础具有较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在一个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但它是以提供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复杂形式,通过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阐述,间接曲折地表现出来哲学和宗教都回答世界观的一般问题,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概念,逻辑的形式进行理论论证;宗教则是信仰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尊崇神灵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连续性,它也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一种哲学总是要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料和哲学思维的遗产。对哲学发展发生影响的不仅有经济基础、科学发展和阶级斗争,而且还有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哲学本身的思想渊源。伴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哲学的内部也不断发生变化出现若干新的门类和分支。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流派的现代西方哲学和发展中国家的哲学。
世界观( view of world)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世界观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唯心主义世界观用精神的、意识的活动解释世界。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是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的,人类社会是其统一的一部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活动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承认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统一体;客观世界内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它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一种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历史运动过程;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自身;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特的感情、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别是阶级地位不同,逐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的世界观,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常常成为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对社会发展起着碍作用,但由于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或在某个方面也起过积极作用,世界观具有相对独立性,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批判继承关系,同时,世界观的变革和社会变革不完全同步,新世界观往往产生于旧社会,而旧世界观也还会在新社会中残存,继续产生影响。
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核心,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都影响和制约着当时自然科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点以及切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世界观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会给人们的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从而造成工作的挫折和失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
自然观( view of nature)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自然观。根据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
基本上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随着人类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深化,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自发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种历史形式。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25页)。由于缺乏精密的实验,古代朴素自然观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各个部分的联系,在近代被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代替。
形而上学自然观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考察其特性。这对分门别类的科学的建立和知识的积累是有利的,也是科学发展必经的阶段。这种思想方法,由F.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从而造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页)。
19世纪,自然学从搜集材料进入整理材的阶段。由关于既成事实的经验科学进入到关于过程,关于整体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重大发现,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大发现,使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打破了世外造物主创造自然界的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促成了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标志着旧的自然哲学的结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界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十分强调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密切联系以及人类改变自然界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是按照人如何认识自然界,而且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它既同唯心主义自然观根本对立,又与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原则区别。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伟大发现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物质的运动之间,空间与时间之间存在的深刻的辩证联系,论证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的原理:物质微观结构的原子核与基本粒子两个新层次的发现,充实和丰富了物质结构无限层次的原理:物质的两种基本形态一实物和场的发现,是物质统一性的新证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社会精神三个领域中许多现象的一致性。
具体地论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特别是通过发现自动机器与思维之间的共性,开始揭示了思维现象的秘密,进一步证实了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观点,新出现的信息、系统等范丰富了辩证的物质观意识观:核酸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发现,更深刻地说明了生命的统一性,辯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作为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又可以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
历史观( view of history)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既相对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是统一的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
起源于人们对劳动以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考、随着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和复杂化,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哲学研究,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探讨,在中国古代,主要与“通古今之变”和人道观问题相联系。
在古希腊,则体现在以伦理和政治理论形式为特征的社会哲学中,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以“上帝创世说”的形式歪曲和颠倒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但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世俗社会的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其后,早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的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都以自然法为基础论证各种社会问题,因此被称为“法学历史观”。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兴起,随之产生人道主义历史观,它颂扬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用人的本性的异化和复归来解释历史,具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形成历史哲学的理论观点,主要代表有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德国哲学家赫尔德、黑格尔等。
但他们总体上都没把社会历史观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实现了根本的改革。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历史理论,虽然探究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最终原因,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都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性的东西,不理解社会存在的真正涵义,因而总体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科学论证,主要是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历史从根本上看作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现代西方流行的以斯宾格勒、汤因比为代表的“比较文化形态学”的历史观,否认人类有统的历史,认为历史是许多“文明”的总和,每种“文明”都要经历诞生、生长、衰老、解体的周期,但各种“文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历史过程中既有进步,也有倒退、它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但从总体来说是不科学的。
作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根本看法,社会历史观对社会知识的各学科具有指导职能在历史上,当历史观和国家学说、道德学说混为一体时,它就是体现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一般理论基础当它从具体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时,则主要发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社会历史观有时还要涉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因而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英语思维》(石海浪著)课堂学习笔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