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同伴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经历对其身心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缺少朋友比成绩差是更严重的问题。
人际交往能力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之一。特别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如果一个孩子的交往能力差,就很难与老师、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整日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无论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还是性格的养成都是极其不利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力呢?
了解同伴交往的意义
同伴和圈子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儿童从个体的人快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拥有同伴,意味着被接纳,被认同,被认为有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持续提供成长的动力。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促进个人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伴关系有助于社交技能的发展。缺乏同伴的儿童的交往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协作互动能力都会显著低于有同伴支持的儿童。
熟悉同伴交往的发展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加,与同伴相处的时间也增加,容易形成小群体。
研究发现:7-11岁的孩子与同伴玩耍的时间占其全部时间的40%左右。逐渐与同伴交往更密切,与父母的交往相对疏离。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与同伴交往太少,而对父母过于依恋,就说明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了严重问题。
●6-10岁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易形成群体。与同伴群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儿童会发现团队合作的价值,萌生对实现共同目标的团队责任感和忠诚感。
如果交往的同伴圈在穿着、爱好、行为等方面有偏差倾向(打游戏过度、上网、打架、挑战班规校纪、奇装异服等),儿童个体会在群体的影响下,表现出从众心理和行为,以维护自己的归属感和作为成员的责任感。这个非常危险,家长必须进行干预。
●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
“实用主义的友谊观;”,谁有玩具跟谁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没有友谊概念,“朋友”就是暂时的玩伴,“友谊”不稳定,容易受物质影响。
第二阶段(4-9岁)
单向帮助。要求朋友服从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的 愿望;如果顺从,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友谊的小船随时翻”。
第三阶段(6-12岁)
双向帮助。了解了友谊是相互的,但仍然不稳定,“友谊的小船也会翻”。
第四阶段(9-15岁)
亲密共享。认为朋友要共享,互信,忠诚,甘苦与共。朋友逐渐成为孩子愿意亲密交流的人,而非父母,也是这个年龄段发生与父母交流的疏远。
第五阶段(12岁以上)
自发的相互依赖。交往双方能相互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友谊关系稳定。
同伴接纳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同伴接纳:指儿童被一群同龄人关注和喜欢的程度。被大部分同学喜欢的,同伴接纳程度高;被大部分同学讨厌的,同伴接纳程度低。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自尊水平、幸福感、归属感、情绪和校园生活适应状况等多方面。
根据孩子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可以分为五类:
研究发现 1:
根据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看,被拒绝的孩子的状况最糟糕。受到同龄人拒绝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孤独、焦虑)、学习成绩不好等现象和行为偏差问题。
研究发现 2: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同伴接纳的影响逐渐增大。对2-6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越受欢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低年级时,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影响较小,年级越高影响越大。
研究发现3 :
性格外向的、举止友好、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的、情商较高的孩子更受同伴的喜爱,被接纳程度较高。儿童被同伴拒绝,常常是因为他们做出不当的行为,攻击同学,自我中心,表现自私,不会管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常常与同学冲突,不懂得化解冲突等等。 被忽视的孩子表现得比较退缩,不主动交往,也没有掌握交往技能。
研究发现4 :
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模式。儿童通过观察父母的交往模式,无意识地学会,或者有意识地模仿实践与他人交往。父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言行举止会“遗传”给孩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自己的交往行为和方式,主动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往。父母们在社交中的言行举止是对孩子直接的社交素养教育。高素养父母才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孩子。
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方式
在培养孩子同伴交往能力上,家长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了解孩子被同伴接纳的程度;通过了解孩子的同伴来间接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友谊观念。支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果孩子被同伴接纳程度较低,被孤立,可能成为同龄群体中的“边缘人”,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搞清楚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孩子“被同伴忽略”,家长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培养孩子至少一项体育或才艺特长,鼓励孩子多表达,勇敢展现自己的才艺和个性魅力。如果孩子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最好不要干预过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去化解与同伴的冲突。孩子在人际冲突中也能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情商。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同伴交往能力?不同类型的孩子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希望各位家长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是因为不善言语表达,不敢表现,没有特长,不擅长体育运动等,而缺少朋友,就要鼓励孩子参与群体运动(球类、踢毽子等),减少个人单独的运动和游戏,报读艺术特长课程,学会至少一项艺术技能,学习演讲与口才课程,提升表达能力和勇气。
2)如果是因为自我中心和任性而缺乏朋友,家长就要调教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教给他们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化解人际交往冲突,提高情商。
3)如果是因为害羞,不自信,不主动与同学交往而缺少朋友,家长除了日常生活中要多陪伴孩子参与群体活动,还要求助班主任老师或者孩子最信任、最喜欢的任课老师,请求老师多给孩子些鼓励,引导内向的孩子走进集体生活,与同学一起玩,逐渐就脱离了“社交敏感”的状态,拥有正常的同伴交往生活。
4)如果是因为行为习惯有偏差,破坏行为较多,侵犯攻击同学,脾气不好,欺负同学,爱骂人等问题而遭到同学拒绝和疏离,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家长要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调教孩子的品格,规范其行为,鼓励有教养的行为,严惩偏差的行为。孩子的礼仪教养必须通过家长的主动调教才能形成。
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许多孩子的不良情绪和不当的行为都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积压的情绪冲突迁移到同学交往中,发泄给同学,导致交往障碍。
写在最后: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
与同伴的良好交往
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孩子与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文案编辑丨颜玉滢
图片来源丨网 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