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国申不害的政治改革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秦大良造伐魏。诸侯围魏襄陵。〔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
孙膑的资料简介(孙膑的资料简介200字)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魏国人将赵国都城邯郸交还给赵国。并与赵国建盟于漳水。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原来是郑国底层小官,喜好学黄、老、刑名,用这个学说说服韩昭侯。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后,对内修政教,对外则与诸侯建立外交关系,在位十五年,直到申不害死,韩国治兵强。
申子曾经想把他的哥哥提拔任用为韩国的官吏,韩昭侯不答应,申子心里抱有怨气,脸上也表现出不满意。
韩昭侯对他说:"我这个决定就是向申子你学来的,全是为了治国。如果现在听从你的申请,必然会将你这些年改革作废!是继续推行申子的政治法律,还是听从你的任你哥哥的申请?申子经常教寡人建立功绩制度,看功劳定等级;而今你自己用私情求等级,我怎么做才对?"
申子于是辟舍请罪:"国君是真正地想要强国,用能人!"
韩昭侯有旧衣服,命下人藏起来。侍者说:"国君也不是大方的人,不将旧衣服赏赐给左右却藏起来!"
韩昭侯说:"我听说明主的爱一嚬一咲,嚬有为嚬,咲有为咲。如今旧袴哪里有什么舍不得!我必待有功的人。"
解读:韩昭侯很厉害,对于管理者,哪怕一个赞扬,一个批评都要慎重,对谁笑了对谁给脸色也要考虑,因为你对别人这么一笑,他可能会有错误的认知。
战国七雄,基本上都进行了改革,魏文侯做得最早,其他的楚国是吴起在那里搞过三年,齐国和秦国改革时间比较长,韩国呢在这之后也开始改革,申不害在自己家乡搞制度革新,重新任用官员,不可避免会遇到家族方面的人情,其哥哥想谋个职位,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心里很不高兴。
申不害和商鞅不同,商鞅是卫国的,在魏国做小官,然后只身入秦,没有多余的利益。
2、禁止一家人睡一个炕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秦国商鞅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迁徙国都至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井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禁止一家人睡一个炕,这是建立家族秩序较为重要的一环,兄弟在结婚之后,一家人睡在一个炕上的确不文明。)
秦、魏遇于彤。
(一方想打,另一方准备充分,大家就假装搞搞军事演习。)
赵成侯薨,赵国公子绁与太子争位;公子绁失败,逃奔韩国。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秦商鞅更改新的赋税法,推行。
(秦国实行大包干,废了周朝的井田制。税法是基础。)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赵公子赵范袭击邯郸,不胜而死。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齐国杀其大夫田牟。
鲁康公薨,儿子景公姬偃立。
卫国更贬自号称是侯,服属三晋。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诸侯会于京师洛阳。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周王宣称秦孝公为伯,诸侯皆贺秦。秦孝公命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周王。
(战国的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周王快速承认秦国的霸权。)
3、孙斌减灶灭庞涓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魏国将军庞涓率军讨伐韩国。
韩国请求于齐。齐威王召大臣开会商议:“韩国遇到魏国攻打是救还是不救,什么时候救?"
国相成侯邹忌说:"不如勿救。"
田忌说:"不救则韩国一旦败了就成了魏国的,应该早点出兵相救。"
孙膑说:"现在韩、魏的军队还没有损耗、疲惫而去救他们。相当于是齐国代韩国承受了魏国的精锐进攻,这是被动听命于韩国。现在魏国有击破韩国并吞其地的野心,韩国有可能会灭亡,只有感到自己快灭亡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向齐称臣,恳请齐国出兵,我们要因势利导,出兵的目标是加深与韩国的关系,还要乘魏军疲惫攻击他们,这样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齐威王大喜:"这样好。"
于是对韩国使者许诺一定出兵相救,让他先回去告诉韩国军民。韩国因为有了齐国的承诺,坚守不降。五战不胜后,向齐国称臣。
齐国起兵,派大将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子为军师,去救韩国,直接攻击魏国都城。庞涓听说了消息,解去韩国之围回国。魏国人全国动员整顿兵马,任命太子申为大将,以抵御齐国军队。
孙子对田忌说:"魏国的兵一向悍勇而且瞧不起轻齐兵,齐国人在他们心目中就是胆小之辈,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刚进入魏国地盘时设十万个野炊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又过一天减为二万灶。庞涓追了三天,大喜说:"我听说齐军胆怯,进入魏国地盘三日,士卒逃亡者过大半矣!"于是抛弃步军,只带领轻骑精锐加倍行军追赶逐齐军。孙子估计庞涓的行程,应该在黄昏时分到达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而且旁边有很多阻隘,齐国设下伏兵,砍掉一棵大树,去皮露出白,在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
安排齐国军队里善于射箭的战士有10000多人,在道路两边设伏,约定日暮看见有火举起就一起射向那个地方。庞涓果然当夜到达砍下树木下面,见白书,命人点火烛看看写的是什么,读字没有完,万弩俱发,魏国军队大乱,相互失去指挥。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于拨剑自刎,叹道:"遂成竖子之名!"
齐国军队乘胜大破魏师,抓获魏太子申。
解读:孙斌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今天仅留下极少的资料,留下的两次战例都是针对魏国,可能有孙斌要报仇的成分在里面,之后孙斌归隐,田忌逃楚,使得孙斌这样的大才再没有战例留后世。
田忌问孙子: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等6个问题,然后想知道用兵最重要的那个关键是什么?孙斌的回答他说的6个最重要都不对,令田忌差点暴起,这个案例就是孙斌用实际来解释为什么掌握地利,险阻非常重要。孙斌让齐军去魏国都城晃了一圈,激怒魏国人,然后就返回齐国,一路减灶,诱敌轻视,然后攻其不备,乘虚而入,一战歼灭魏国让诸侯惧怕的魏武卒。
此战里有个关键,就是韩与魏国打了五仗虽然都输了,但一直不投降,坚决抵抗,对魏军消耗也很大的。申不害是起作用的,孙斌太厉害了,光芒将申不害等人全盖掉了,所以韩国抵抗就一笔带过了。而田忌这些人就成孙斌的陪衬。
4、齐国内耗
成侯邹忌十分担心田忌威信高,派人拿了十块金子,求卜于集市,说:"我,中田忌的部下。我们将军三战三胜,想要行大事,可乎?"
占卜者回家时,成侯派人将其抓获。田忌不能自明,仓促间率领其部下攻进临淄,想把成侯给抓到;没有能攻进都城,田忌逃出齐国到楚国躲灾。
5、魏惠王的悔恨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的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并秦,就是秦国并魏。为什么?魏国拥有册岭险厄之地,建都安邑,与秦国就隔了黄河,而魏国单独将山东好处给堵上了,有利则向西侵略秦国,国力弱就向东收有利之地。现在我们秦国君圣贤远胜于魏国,秦国因此而强盛;更重要的是魏国去年被齐国攻灭了精锐,诸侯现在群起而畔之,这种时机伐魏。魏打不过秦国,必然东徙,这样秦国可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就打下了帝王的功基。"
孝公听从,派卫鞅为将,带兵伐魏。魏国派出的是公子昂来抵御商鞅。两军既相距,卫鞅派人给公子昂送信说:"我一开始与公子认识,有过交情;今天一起为两国将军,不忍相攻,最好是能与公子见搞个盟约,大家高高兴兴喝一顿然后罢兵,这样两国之民也能相安无事。"公子昂觉得这样也挺好,竟然同意与商鞅相会;立盟结束后,双方开始晏饮,卫鞅埋伏甲士,突然起来袭击并抓捕了公子昂,乘机进攻魏国军队,大破之。
魏惠王惶恐,派人出使秦国献河西之地,希望与秦国停战。同时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这时梁惠王才叹息说:"我恨当时没听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于十五邑。号曰商君。
齐、赵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解读:魏国改革成三晋最强,其后秦国、齐国也开始改革,这些国家都明显强盛,魏惠王对于韩国改革非常忌惮,所以他派庞涓去攻击韩国。而庞涓的军事能力也是特别强的,韩国举国之力也打不赢。
可以庞涓遇到了孙斌,同一时代,商鞅、申不害、邹忌是政治改革上的建树,而军事家则只能孙斌和庞涓能算得上是大才,田忌这些人都配角。
而梁惠王也十分悔当时没有听公叔之言重用卫鞅,或者干脆杀了他。
后来卫鞅被秦惠王追杀,逃到魏国,魏惠王因为心中有恨而不敢接受,魏惠王对人才无法驾驭的困境,和我们创业小老板是一样的,既想要人才,又害怕人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