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社会组织中,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烟火气浓和感知度高等优势,已经成为表达社区居民诉求、弥补社区服务不足、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构建多元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然而说易做难,对于一个社会组织发育基础薄弱、缺乏孵化基地和外围生态支持的小城,社区社会组织应如何孵化培育?
2019年起,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昱东街道水心亭社区在街道和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与有高校背景的专业社工机构——黄山市屯溪区阳光社工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阳光社工)开展合作,围绕自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展“乐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先后孵化培育出8个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出一条县域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之路。
背景介绍
水心亭社区地处城市中心区域,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下辖64个居民小区,6017户、12799人。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困难居民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直是困扰水心亭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点。通过前期摸排,社工发现辖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社区安全、文化娱乐、困难帮扶等方面。但社区居委会除人手不足外,其注意力基本都被牵制于中心工作和被动性的日常事务中,无力也无暇回应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提升的期盼,零星碎片化的志愿活动也杯水车薪,难以形成可持续的服务供给。
如何动员社区居民有组织地参与社区治理?2019年起,社区党委联合阳光社工,坚持孵化与以练促培相结合、技术赋能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内外功”,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居民融合、关爱困弱群体、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社工带领孵化组织开展儿童服务
孵化过程
(一)建实体平台,发现需求
阳光社工入驻社区后,就开始着手打造水心亭社区“乐助力”社会组织孵化站,同时锁定目标群体,借助入户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等方式征求社区居民意见,通过组织社区动员会议、社会组织孵化专题讲座、社区工作者面对面培训等形成社区共识,为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土壤。
确定水心亭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方向和顺序后,阳光社工决定优先孵化“乐和合”民间调解团和“乐天派”艺术团这两个社区社会组织,其他“乐+”组织依需推进。
(二)访社区能人,组建团队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推荐、活动发掘以及居民自荐等方式,社工招募到一批能够持续参与社区服务的居民骨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动员工作。例如,孵化一个能够调和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安全的“乐和合”民间调解团,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既热心又在社区有威望的关键人物。在社区的推荐下,社工了解到居民老周符合这一特征。刚开始,老周并不愿意参与,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过于薄弱,也感觉“没名没分领不住人”。社工一次次入户拜访,为老周输入希望,终于请得老周“出山”。然而,要让老周能够坚持下去,就必须为他寻找同行者,于是社工一边鼓励老周利用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寻找伙伴,一边继续寻找符合社区社会组织定位的居民骨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个5人规模的“乐和合”民间调解团有了雏形。
针对日常活动类的“乐天派”艺术团的孵化培育,社工则采取了“就地转化”的方法。因为在社工介入前,社区其实就已存在多个自娱自乐的小群体,比如管理松散的合唱队、黄梅戏队、舞蹈队等。“就是图个高兴,没计划也没兴趣参与社区治理。”队员直言。基于此,社工将重点放在了对包括队长在内的骨干进行动员,经过一次次地面谈与引导,最终形成了可以吸纳社区文化娱乐需求,并可向空巢和独居老人提供探访服务的近10人的“乐天派”艺术团。
▲项目社工为孵化的“乐天派”组织开展团队建设
(三)议组织规范,建章立制
以“乐和合”民间调解团、“乐天派”艺术团两个社区社会组织为例,成员一经确定,社工便趁热打铁,迅速安排他们商讨组织规范等相关事宜。首先是确定组织名称。社工和社区之前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名称形成了“乐+”系列初步计划,但具体应该怎么“+”?社工引导两个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充分协商、磨合,组员也从陌生到熟悉,组织负责人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逐渐清晰。在社工的协助下,最终确立了“乐和合”“乐天派”两个组织名称。
完成组织的命名之后,社工开始帮助社区社会组织建章立制,形成规范。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引导组员就组织架构、活动规则、组织定位进行讨论,并有意识地树立组织负责人的权威。在所有基本工作完成之后,社工便协助组织成员填写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表,呈交给街道登记备案。至此,“乐和合”“乐天派”作为水心亭社区孵化的“乐+”首批社区社会组织基本成型。
(四)率实践活动,技术赋能
孵化出的社区社会组织到底能不能参与社区治理?是等孵化成熟再服务居民,还是边服务边成长?社工选择了后者,让两个社区社会组织边干边学。
社工及时与社区居委会沟通,采取了任务移交和服务认领两种方式。一方面,将需要进行矛盾纠纷调解的简单事项移交一部分给“乐和合”团队,再由社区的综治专干和社工陪伴其“开工”,在真实的调解中去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比如,实践过程中,社工发现组织成员普遍对邻里纠纷常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对调解文书和规范程序不熟悉,于是邀请专业律师和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另一方面,将社区摸排出来的有文娱服务需求的居民以及空巢独居等特殊家庭的名单交由“乐天派”团队进行服务认领。然而,习惯了拉家常的“乐天派”成员对心理慰藉方法掌握甚少,入户时要聊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发现的问题应该向谁反映?为此,社工及时进行服务示范,并教授基础的入户技巧。
(五)促团队建设,回应所需
将组织拧成一股绳,不仅需要组员们有高度共识,也需要社工进行积极的内部建设。为提升“乐和合”“乐天派”两个社区社会组织的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社工采取了培训和户外拓展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组员在组织中的角色,分门别类地开展建设辅导。比如针对组织负责人,重点进行领导能力、组织策划、沟通协作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带领组织所需的管理和协调能力;针对其他组织成员则重点进行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为增强团队建设的趣味性,社工还定期组织户外拓展、参访交流活动,有效增进了组员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其“我们”的类属概念日渐强烈,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
▲项目督导对孵化组织进行组织力建设
(六)链发展资源,协力合作
资源的获取对于组织的发展非常必要,只有具备了获取资源的能力,其服务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众多资源中,支撑组织运行以及购买办公、活动物资所需的资金是关键。鉴于水心亭社区资金管理制度,社区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于是,“乐和合”“乐天派”的运行一方面靠“省”;另一方面,社工积极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走访与社区共建的企事业单位,引导其对组织项目进行认领,这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七)塑组织生态,多维培育
为给社区社会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社工积极与街道、社区进行协调,推动开展“微创投”项目,同时加强社区非公企业与辖区居民的联系,改变传统的企业捐款捐物的参与形式,助推企业参与社区公益项目的认领和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建立。针对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社区党委将组织的发展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党员居民加入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针对参与平台问题,社工与社区携手创造社区社会组织“露脸”的机会,提升其公信力,并为其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经过一年多的“内调外引”,社工按照规划,初步孵化了“乐和合”矛盾纠纷调解团、“乐天派”艺术团、“乐分享”讲师团、“乐奉献”服务团、“乐家园”护卫团、“乐心灵”耕耘团、“乐期颐”暖心团、“乐耆年”助老团等8个社区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已经开始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与能力。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在多个社区进行复制推广,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作者郭宏斌系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翎系黄山市屯溪区阳光社工发展中心理事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