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百家经典之源,用曾仕强学者的话概括之,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对其阐述的也通俗易懂,即“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世界万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其中到底有何益处,有何弊端,只有从整个大的发展方向去评价,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骏马,到底是件悲伤的故事,还是一件幸运的眷顾,这个真的不好说。
不过万事均有所征兆,今天我们只从历史朝代中举例集中征兆。汉光武帝刘秀在初开东汉王朝之际就曾下规定“外戚不能早朝为官”(官位分为在朝与不早朝,即为京官与地方官员的区别,此规定其意是外戚不能做京官,当任重要的职务。)结果汉章帝刘炟为了感谢马皇后的养育之恩及其扶持其当皇帝的恩情,尽然多次不顾马皇后的劝阻,执意将自己的舅舅们封为高官。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虽然“明章之治”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然因汉章帝开了重用外戚的先例,破了汉光武帝的规矩,故在“明章之治”繁花似锦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滚雪球”式的炸弹,借用老子《道德经》之言曰:“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同时在“康乾盛世”中清朝的灭亡也是可以看出征兆的,如乾隆凭借其父辈们打下的稳定江山,不知其艰辛,生活上大肆用度,糜烂的生活让人陶醉,官员们大肆贪污浪费等等,如: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而且据史料记载: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清朝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漫画版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明章之治”和“康乾盛世”均为人间的“世外桃源”之幸福光景,家家夜不闭户,安居乐业。可是,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祸乱,它们来自皇宫之内,来自君主与权臣之间。而对于窃取曹魏政权的西晋,它走向灭亡的征兆是什么呢?在此,我们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探析西晋灭亡的两大征兆。
皇宫内外一片奢靡,王侯权贵一心斗富
根据现在史学爱好者邹纪万编写的《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三节 西晋的政局》中言,西晋出现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归结在西晋皇宫大院和权贵子弟们相互奢靡的生活中及其相互攀比中,故有俗语“成由勤俭败由奢”,对于国家而言,朝中上下皆沉迷奢华,西晋岂能不走向灭亡呢?
八王之乱地图
据史料《晋书·卷三十三·何曾列传》记载: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人以小纸为书者,敕记室勿报。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
“然性奢豪,务在华侈”演变成如今的“奢华”,这段史料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帝王与皇宫内的膳食上,试问一个国家的皇室宗亲不进食太官所做的饭菜,蒸饼不是坼作十字的不食用,甚至每天的食用就耗资上万资金,而且还不知道到底吃什么?
此段让我想起了李太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是因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何处,自己将要去何处等等。而此时的西晋深宫大院内,皇帝的膳食中,每天也出现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画面,只是不知道到底吃什么而已。皇室们,奢靡的生活到了这种地步,试问这样的西晋王朝还能走多久呢?
“永嘉之祸根源
西晋此类的皇室奢华景象,在权臣子弟和富家子弟之间更加严重。据《晋书》记载,望族王恺本为帝王司马炎的外甥,即所谓的“外戚集团”。然王凯出生即富贵,不知生活的艰辛茹苦,深受皇室奢华风气的影响,私下竟然与当地的富豪子弟石崇炫富。
据《晋书 石崇传》记载: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武帝每助恺,尝以珊瑚树赐之,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恺以示崇,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嫉己之宝,声色方厉。崇曰:"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如恺比者甚众。
普通百姓用米浆来维持生活,然王凯竟然用米浆来清洗锅碗;富豪石崇知道后为了将王凯比下去,竟然用白蜡当柴草来烧锅,奢靡之风备受当地人责备。同时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竟然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王凯石崇斗富场景
同时司马炎身为帝王,不仅不抵制此种奢靡的炫富风气,竟然暗中支持王恺来大败石崇。一个之主,一国支柱,自己与皇室奢华还尚可理解,然坐视权贵们炫富不说,还暗中参与其中。皇帝的行为不加约束,百官们必会更加甚之,民间的不良风气,君王不加以制止,整个社会将步入颓废之列。可见,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灭亡的一大罪人也。
难道西晋就没有忠志之士吗?难道西晋就没有敢于劝谏此种不良风气的人吗?非也,西晋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只是遇到了晋武帝司马炎这类的人,纵使朝廷上下有忠谏之士也不能杜绝此种奢华炫富的不良行径。
据《晋书·列传第十七》记载: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古者尧有茅茨,今之百姓竞丰其屋。古者臣无玉食,今之贾竖皆厌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欲时之俭,当诘其奢;奢不见诘,转相高尚。昔毛玠为吏部尚书,时无敢好衣美食者。魏武帝叹曰:孤之法不如毛尚书。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
傅咸人物像
傅咸为西晋的忠心耿耿之人,深受朝廷的俸禄,一心为朝廷分担忧愁。傅咸看到上到皇室贵族,下到普通的百姓均出现奢侈的画面,这种不良的风气一旦形成是极其危险的,这些会遭到外族的入侵。故傅咸痛心疾首赶紧向晋武帝司马炎上书,针砭时弊的陈述奢靡现象的危害等等。可是,司马炎身来属于贵族子弟,根本体验不到这种生活的危害,只是短时间的回应了一下傅咸。
故在近代史学家及其爱好者,在研究西晋灭亡的诸多原因时都一致的认为晋武帝司马炎贪图享受,奢华生活,导致上下官员及其权贵们纷纷效仿,甚至出现了王凯和石崇的斗富行迹。这导致了五胡们有了侵犯西晋的野心,引起了“五胡之乱”。同时权贵们的互相攀比,争权夺利,导致了八王之乱等等。
晋武帝司马炎
游牧部落内迁,致使“五胡乱华”
一般把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在西晋之所以灭亡和全国上下出现奢华的风气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五胡”们进攻西晋,夺取西晋政权的野心。从史料上看,西晋时期有大量的漠北游牧部落慢慢的内迁到西晋的疆土之上,同时这些游牧部落的人们与西晋的本土居民生活在一起,甚至是通婚。
同时在朝廷上,君主也大量挑选游牧部落进朝入官,故此本有的西晋人民和整个五胡的少数民族彼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看似这种情况不会对西晋的政权出现影响,但是时间长了后期是一旦西晋的政权出现的矛盾,很容易整个政权被其他异族取代,甚至直接将其瓜分掉。
据《三国志·梁习传》记载: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太和二年,征拜大司农。
“五胡”影视照
《梁习传》讲述了“五胡”之一的匈奴单于和在西晋的朝廷内担任职务,而且深受君主的器重,并且将他们与本地的居民及其官员们一致对待,纳为“户籍”等等。同时后单于掌握多个州县,担任为刺史之职位,从而进封为诸侯,赏百户等等。
这些均是西晋君主对游牧部落内迁后的对待,岂不知这些加速了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游牧民族毕竟和西晋故有的人民是不一样的,他们一旦适应了这种生活,一定会取而代之。故在八王之乱中,他们乘机帮助权贵们取的政权,进而瓜分了整个西晋。
据《晋书》记载:时刘聪攻河内,勒率骑会之,攻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怀帝遣兵救之。勒留诸将守武德,与王桑逆巨于长陵。巨请降,勒弗许,巨逾城而遁,军人执之。勒驰如武德,坑降卒万余,数梁巨罪而害之。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
石勒
羯族部落首领石勒趁着西晋诸侯们争权夺利时趁机进攻西晋,并且对西晋的百姓大规模的残害。在史料中我们看出西晋军队不能将其正压,石勒竟然将投降的西晋兵卒杀死数万,强取豪夺了大量的珠宝和城池。这些均是西晋奢靡之风引起来的,也和游牧部落内迁有莫大的关系。
结论
古人有言“见微知著”,看似很微小的东西,不加以深思与避免,将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祸乱,使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西晋司马氏本为名门望族,在窃取了曹魏的政权后建立了西晋,可是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权贵们的攀比迷乱之风气,作为西晋皇族后更是不加以收敛,更加肆意妄为。
西晋奢华一角
故文武百官及其富家子弟们纷纷向往和模仿皇宫的奢华之分,致使朝中内外,均出现这类不良现象。而“五胡”之人,本为游牧民族,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听闻西晋为富饶之国度,竟纷纷内迁到西晋,皇帝毫无远见,将其编制于户,致使“五胡乱华”。
可以说西晋走向灭亡的征兆有两条,其一:奢靡之分盛行;其二:游牧民族内迁并编织于户。这些可能在短时间内犹如“明章之治”和“康乾盛世”般看到了只是繁华和强盛,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些将会给整个家国带来沉重的灾难。
在结尾之处,我们在此用《易经》的思想来阐述。事情的发生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只是暂时的。作为君王,一定要有真知灼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持续性发展。如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均可以借此话题展开,传扬华夏文化,你们均在其中。
参考文献:《三国志·梁习传》、《晋书·列传第十七》、《晋书·卷三十三·何曾列传》、《易经》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