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沭阳在线〔摘要〕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关键词〕社会形态演进,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历史规律,科学方法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多年来,学界围绕“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所展开的种种争议,虽然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对于马克思“五形态说”的真实性、科学性,“三形态”与“五形态”的关系以及人类发展的“单线论”与“多线论”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质疑和存疑,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自觉,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对此,需要我们在辨正马克思“五形态说”遇到的批评和质疑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与具体发展道路间的辩证统一关一、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批评与质疑的辨正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原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下,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对此,马克思曾从多维视角将其划分为“两阶段”、“三阶段”和“五阶段”等。其中经济社会形态的“五阶段”划分,即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便是人们通常所说“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五形态论”是最能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历史分期理论,它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的概括。然而,正是这个“五形态论”,近年来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批评和质质疑者多将“五形态说”看作是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阐释,进而批评“五形态说”“既缺乏充分的马克思的文本依据,又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也没有世界性的普遍的事实依据作支撑。”〕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并定为一尊,可归因于斯大林。但是,借批评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僵化理解而否认马克思“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强调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明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上述五种社会形态”就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不符了。对此有学者已给予反驳,笔者就不再赘述。
至于有学者以马克思生前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P342),说“五形态说”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这实际上有一个对文献及其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方法双重把握的问题。马克思的“五形态说”并不像部分学者认为的那样,仅是对欧洲历史的概括,而是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哲学概括。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演进规律的研究也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自身的描述,而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运用“溯源法”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从而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此方法命名为“从后思索”,即从事物的典型形态向后追寻它的历史轨迹,所以又称“溯源法”。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并以此溯源已消灭的社会形式的典型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用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加以把握,为人们摆脱各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而,以马克思曾所说过“我明确地把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限在西欧各国”(P761)来证明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只是对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概括,那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因为这句话所讲的“历史必然性”是仅就资本主义起源而言的,而非是对整个欧洲历史演进的阐明。至于学界对“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质疑,那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类历史迄今确实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记载中也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说的主要依据有:一是《序言》中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P33)二是《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P101-102)。学界常将这两句话结合起来说明五种社会形态是依次演进的,其逻辑转换是将“自然史的过程”等同于“依次演进”。其实,这第二句是马克思对上面一段的说明,即“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P101)。“自然史的过程”讲的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超越性,而“依次演进”却更强调的是不可选择性,这就与马克思所讲的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出现了逻辑冲突。
其实,最能准确体现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演进思想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的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P23)这段话没有说明经济社会形态应该划分为几个阶段,也与斯大林强调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相悖,它不被人们所关注也就很自然了,但它确实说明了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发展序列中的关系是相继更替。“相继更替”不等于“依次演进”,因而,马克思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更替应该是相继更替,而非依次演进。“相继更替”是在坚持社会形态演进更替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强调五种社会形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先后次序”,它没有强制必须“依次演进”,从而为人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预留了空间。而“依次演进”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人们对“五形态”理论的单线论、直线论和图式“唯一化”的理解,这既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跨越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相冲突,也必然使人们从历史规律意义上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提出质疑。
二、社会形态演进图式的争论与历史规律建构历史发展图式或模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途径。因为,历史发展的图式和模式能简要地显示出各个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基本动力,它便于揭示在过去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可以从现有倾向中合理地假设将来肯定能发生的历史的真正进程。尽管,这种图式仅是一个理论模式,它不代表历史本身,但是“它剔除了使历史发展轮廓发生模糊的偶然附加物,从而有助于揭示出历史发展所内含的逻辑”(P35)。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得出的历史结论或历史模型,如“两形态”、“三形 态”和“五形态”等,都可以看作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 进的具体图式。但自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被斯大 林钦定为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唯一”图式后,马克思社会形 态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演进图式,就成了学界激烈争论的重 要问题,具体说来有“单线论”、“多线论”和“双线论”等 多种观点。 “单线论”的代表作是列宁1919 年的《论国家》和1938 年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观点从揭 示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共性出发,把人类社会发展序列描 绘出一种绝对的序列,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都要经历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社会五个历史阶段。
这种观点对中国影响深远,中国《世界上 古史纲》编写组就曾提出全部亚洲或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 与西方基本属于同一发展线索、同一条轨道的“一元或单线的 历史发展”观。也有学者以19 世纪70 年代中期为界,认为早 年马克思主张历史发展单线论,晚年马克思主张历史发展双线 “多线论”者多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中寻找依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的翁贝托梅洛 蒂。梅洛蒂认为欧洲社会的发展路径是古代公社经过奴隶社 会,在日耳曼公社蛮族入侵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社会,然后 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而亚细亚经过殖民征服的国家和民族只发展为不发达的资本主 义社会(如印度),没有经过殖民征服的只能发展为官僚主义 的集权制(如中国、埃及等)。斯拉夫公社经过半亚细亚社 会,未经征服也只能是亚细亚的最终命运——官僚主义的集权 制(如苏联)。这样人类历史就被描述为多条发展线索,“亚 细亚社会”被看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佩里安德森认为欧洲 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奴隶制和封建制,他反对 普遍的“亚细亚主义”和普遍的“封建主义”,主张实事求是 地建立一种具体而准确的社会形态和国家体系的类型学,强调 “这种类型学尊重它们各自结构和发展的重大差异” (P517)。
我国学者罗荣渠在对现代化的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 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运动,强调“在同一生 产力水平和条件下,社会形态可以是多模式的,发展道路也是 多模式的” (P65)。基于此,罗荣渠将单线发展论的结症归结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的机械的单线解 “双线论”实际上是多线论的一种简化。普列汉诺夫曾将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方和东方看作“是两个并存的经济发展的类 型”,他认为东西方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 的社会发展道路。卡尔魏特夫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尤其是“治 水”在东西方文明差异中的作用,认为“治水社会” 〕循着原始社会亚细亚社会东方专制社会的方向缓慢发展,而西方社会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在中国,“双线论”的代表应是张凌 云,他通过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 态》《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和马克思晚年著作的研究,得出马克思分析了东西方两条 演进路线的观点,并依据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将东方社会 的演进路线描述为:氏族公社所有制亚细亚农村公社所有制 东方专制制度的亚细亚所有制“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 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所有 制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有制 除了上述单线、多线、双线发展图式以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一种逻辑抽象,而不是历史现象的 描述,因而,它是一种方法,不是断代。
还有学者中肯地指出 用“多线论”与“单线论”来概括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不恰当 的。因为“多线论”的提法反映不出社会制度的重复律,“单 线论”的提法则很容易被误解成单一的模式,从而忽视了不同 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此外,学界还有“常规说”、 “变异说”和“跨越说”等不同观点。学界的这些看法和观 点,实际上都是在坚持、质疑和反思“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过 程中提出来的,其实质是对历史规律的统一性与具体民族或国 家发展道路多样性关系的追问。 笔者认为,“五形态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演进规律,是 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而对人类社会发展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内在 规律的哲学概括,它只有在每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因而“五形态论”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历 史的“常规性”、“重复性”和“顺序性”,除了少数极个别 的民族、国家较为典型(如西欧诸国)外,绝大多数的民族和 国家都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规律只能是作为总趋势的规 律,它总是与各种偏离结合在一起,但决不是一切个别情况的 规律。尽管“五形态论”的出场,确实是建立在马克思对欧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