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究竟该有怎样的和谐发展图景?南明区在不断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通过南明区残疾人幸福汇训练中心帮扶,彭发琴等30名残疾人的养殖基地逐渐走向正轨;慕爽农民合作社成员袁世昌认为,城乡“三变”改革让他们由“村民”变“股民”,大家抱团取暖,发展空间更大;沙南社区工作人员运用手机APP采集身份数据,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这些片段,是南明区在创新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过程中交出的成绩单。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创新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中,南明区委群工委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深化“双领双网双服务”抓手,大力实施“大数据+社会治理”工程,通过城乡“三变”改革,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治理途径加快“三变”改革
南明区抓住城乡“三变”改革这一契机,将优势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三变”改革的切入点,采取“项目企业+政府平台公司+社区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政府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经济组织”等模式,提高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水平,探索出一条契合南明区实际的城乡“三变”改革发展新路。目前,南明区城乡“三变”改革项目达5个,覆盖3个乡、2个社区的5000余名低收入群众。
兴关社区居民李显碧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通过城乡“三变”改革,李显碧家每年增收2500元。
坚持“双网”驱动夯实基层基础
在创新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中,南明区坚持“互联网+”“网格化+”的“双网”驱动,更加突出和夯实基层基础。
其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南明区在花果园社区遵义中路居委会、沙南社区绿苑小区、河滨社区金地居委会打造“数智小区”试点,开发建设“大数据+智能安防”“大数据+社区政务”“大数据+楼宇经济”三套系统,并集中汇聚于南明区块数据平台,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提升了基层管理和服务效率水平。
同时,南明区整合“社会和云”系统和“智慧南明”系统,创新网格管理工作,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目前,南明区已完成“智慧社区”体系项目的基础环境建设。
抓实党建工作为民排忧解难
近年来,南明区不断构建“中心+枢纽+基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系,以“公益集市”“百家争名·创新创优在南明”“三访四查五看六保”等活动为抓手,俯下身子为老百姓做好一件又一件实事。
期间,南明区累计实施贵阳市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51个、自筹资金项目23个。项目涵盖精准扶贫、养老、助残助困等领域,促进300余人创业增收;建立完善党员干部“三访四查五看六保”活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联动机制,全区29名包片党员领导干部、90个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定点乡(社区)的165个村(居),对1万余户低收入家庭进行帮扶。
南明区还排查梳理出历史遗留问题台账,制定“专题式”调度机制、“专班专人专责”协调机制、“跟踪式”督办机制,有效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目前问题化解率达65.5%。
针对群众反映的花果园片区入学难、部分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差等热点问题,南明区快速制定方案,开展综合整治,对部分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等问题进行调研整改。
延伸末梢治理老城焕发新活力
美食街、拾遗亭……走进改造后的大南门护国路129号院落,老贵阳的文化韵味令人陶醉。这与南明区改造老旧小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近年来,南明区围绕“六好院落”标准,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改造辖区老旧小区院落433个,解决了老旧院落存在的治安差、水不通、灯不亮等问题;很多昔日没有门卫、没有围墙、没有路灯的老旧院落,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
在整治老旧居民小区院落过程中,南明区做到“改不改”问需于民,“怎么改”问计于民,“好不好”问效于民;坚持群众参与制订方案、经费使用群众把关,让整治过程既成为老旧小区硬件提升的过程,又成为发动社会、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软件升级过程。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南明区最大程度顺应群众期盼,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