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你知道吗?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你知道吗?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你知道吗?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新型关系的塑造及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以城带乡发展的方针与政策,大力推进城乡融合。过去很长一段时期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新型关系的塑造及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以城带乡发展的方针与政策,大力推进城乡融合。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贵州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状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发展的短板十分明显,严重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努力探索,逐渐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地破除了城乡融合的制度障碍。

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随着国情的变化发生转变,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经历多个发展阶段,最终的发展目标是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保证社会稳定前行,实现城乡社会融合发展。

一、1949-1977年城乡发展与社会管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建设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探索时期,以苏联为建设标杆的新中国学习“苏联模式”,把优先建设重工业做为发展战略。全国各地农村逐步完成土地改革,完成由地主向农民的土地转让,极大地提高农民积极性。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1952年党和政府扩大城乡交流搞活市场,国家进一步推进土地改革,通过调整税负减轻农民负担,搭建工农产品交流平台促进城乡发展。1952-1957这个时期三大改造开始,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新中国工业奠定基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农产品种类生产由国家集中统一安排,中央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农产品流通实施管制,实行统购统销制。国家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降低工业原材料成本,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无法自由在市场中流通,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使劳动力流动僵化。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1957-1977这个时期,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新体制管理,城乡户籍划分明确,造成城市与乡村在社会地位悬殊,乡村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这样就形成农业辅助工业发展的局面,城乡关系在国家政策偏向城市的情况下形成“以农助工,以乡养城”的格局。

1949-1957这个时期,城乡社会以开放流通形式发展;1958-1977年城市工业发展形成独立体系,乡村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封闭隔离的城乡二元体制就逐步形成,导致城乡社会发展鸿沟越来越深。

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1978-2011年城乡发展与社会管理

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无数挫折之后终于迎来新的转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发起,破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实行新的制度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1978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为1118亿元,到了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80亿元,经过6年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富裕的农村劳动力在该制度下,带动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1985年国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地方性行政体系进行变革,顺应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大城市区,开始打破城乡之间的藩篱。国家开始建立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大城市区,城乡关系以消除城市与农村界线取得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顺应发展要求,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促进城乡发展的催化剂,市场经济体制打开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渠道,农产品经过供需关系的自由调配进入市场,城乡生产力要素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加速流通。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对农产品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被取消了,同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开始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时期,城乡关系不断改善,但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在国家政策倾斜城市的情况下并未破除,城市较于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1992年8月国家决定在小城镇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1994年国家对户籍改革施行标准,户籍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建立常住、暂住、寄住三种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

1997年有进一步改革,在“户籍”划分上以“家庭户”和“集体户”取代之前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2000年打破粮油迁移证制度,户籍迁移不受粮油供应限制。

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新型城乡关系不再分割,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发展城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2004年提出“两个趋势”理论,开始面对农村发展滞后问题,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

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动力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2011年加快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虽然城乡发展不断进步,但城乡发展依然存有差距,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2012年以来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新征程

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出现新的调整,十八大首次提出“城乡一体化”,继续强调“三农”问题,并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提出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使农村与城市基本投资一致、公共服务一致、社会福利一致。积极引导城市生产力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人才,同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权利、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均等化。

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高乡村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区域整体贫困,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拔穷根精准扶贫。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制定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进入新时代国家需要健康的经济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瓶颈主要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和城市的发展的地位同样重要,乡村发展的好不好,城市发挥重要作用,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

乡村脱贫后不仅要富裕,还要变得更美。城乡融合不是单一城乡叠加而是城市与乡村资源、产业、空间、科技、金融、政策实现耦合,促进乡村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福利与城市相等。

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代表着人民需求的改变,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地区发展之间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我国经济转型。新时代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本质问题,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文化生活、公共福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

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_社会发展动力

农村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组成部分,要站在新角度看待农村对现代化建设重要作用。乡村为城市建设提供粮食保障、生态屏障、文化传承及稳定社会秩序等功能。城乡融合首先要改革制度,构建适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制度体系,把乡村发展纳入现代化整体建设中。

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农村产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遵循市场原则,因地制宜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推动城乡产品流动,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数据等资源向乡村引导。

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_社会发展动力_社会发展

结语

优化乡村土地要素的利用率,按照“三权分置”破除乡村土地市场化障碍,保障农民土地资本化权益。国家财政向农村投入,使农村享受与城市平等的公共福利。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劳动力结构改变、城乡消费和收入结构转变、城乡生产力流动要素转变、城乡空间布局转变、公共产品配置格局转变、相关机制完善。

上一篇: 母系氏族:女性的血脉传承与权力传承
下一篇: 民俗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原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