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构建基层善治格局
——昌东镇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于细微处厚植群众幸福底色。近年来,昌东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南昌高新区“善治小区(村)”创建示范工作为切入口,探索形成“党建+治理+服务”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辖区群众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党建引领 激发善治新动能
党旗引领风帆劲。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是昌东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昌东镇全面压实基层组织主体责任,督促社区(村)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党组织对社区(村)各项事务的领导权,建立健全由党组织主导决策的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善治小区(村)”创建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昌东镇将群众关心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快速响应群众诉求,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不久前,阳门村针对一些居民反映的脏乱差问题,组织党员干部走进街头巷尾清理生活垃圾、“牛皮癣”广告,为人居环境改善贡献力量。同时,为便利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小区单元楼前铺设吸水砖800余平方米,在小区内增设公共长椅40余个,石桌椅10套……
昌东镇积极推动“村社吹哨、部门报到”常态化制度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将镇级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交相关职能部门,让职能部门着力化解,确保问题解决见底见效。自“善治小区”创建示范以来,该镇社区(村)已响应群众吹哨反映的问题216次,解决问题216个;职能部门响应社区吹哨237次,已解决问题237个;向上级部门吹哨45次,已解决39个,其他正在积极协调解决中。
健全机制 基层治理更精细
“吴奶奶,面煮好了,您慢慢吃,还有什么需要您喊我一声就行!”年逾八旬的吴奶奶是位“空巢老人”,瑶湖郡南社区工作人员小杨和楼栋志愿者轮流帮她购买食材、煮饭等,让老人家安心生活。
“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昌东镇党委书记胡福平说,不断完善治理机制,通过“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增加治理温度。
凝聚各方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昌东镇先后在阳门、杨家、黄家、闵吴等村打造了“红色驿站”,以此为平台,吸收周边高校党员志愿者、城市义工人员进站为外卖小哥、保洁人员、妇孺等群体提供适当的服务,并通过设立“留言板”,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红色驿站”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昌东镇不断健全完善“红色文化+基层治理”机制,夯实自治强基,加快构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主导,群众议事、监督为补充的自治体系,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搭建平台 凝聚合力促提升
“老街下水道常年堵塞,一下大雨,污水就从下水道井盖往外溢,散发着阵阵臭味,非常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出行”。这是滁槎居民张小羊、李细扁共同的“心病”。在6月的一次“瑶湖夜话”上,他们忍不住提了出来。
没想到,隔天一早专业疏通队已经在对滁槎老街下水道进行清理疏通。“昨天夜话时反映了下水道堵塞的事,今天就看到工人在疏通,效率很高,点赞!”家住滁槎老街上的居民看到工人在清理疏通下水道时,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疏通,工人们将下水道中的油污、粪便、垃圾等清理干净,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还给大家一个清新、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场夜话为何有如此“魔力”?
昌东镇交通便利,下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7个社区,镇域范围内有8所高校,人口总数超过30万人,基层治理存在堵点难点。
2023年4月以来,昌东镇党政干部以包村小分队形式下沉到村社,以村组为单位开展“党建引领·瑶湖夜话”活动。一块水泥坪,多把靠背椅,村民围坐在一起。没有主席台,没有演讲稿,镇村干部围绕房屋征迁、农房安置、社保医保、美丽乡村建设、信访维稳、文明创建、新经济新业态等方面进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讲,并听取百姓诉求、解决实际困难。
大家面对面交流谈心,聊的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截至目前,已入户夜访892户,收集民情民意903条,累计解决问题576个。如今,全镇调解突出矛盾纠纷数量同比大幅下降,镇里群众的安全感测评成绩直线攀升,乡风文明有了新进展,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瑶湖夜话”听民声,基层治理添活力。昌东镇打开了一扇窗,民意奔涌而来。群众说的话有人听,想的事有人办,基层治理诸要素由此动起来、活起来,增强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共建共治共享变得真实可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