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导读二: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包括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导读二: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包括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导读二: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包括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资本与资本之间既存在相互排斥又存在相互吸引,由此导致资本分杈和资本集中两种趋势同时发展,使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由此形成资本社会化不断向前发展

01

▌在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于工人命运的影响之后,马克思的考察从单个资本的积累转到社会资本的积累上来:

每一单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的或大或小的积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社会资本的增长是通过许多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的。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各单个资本,以及与之相联的生产资料的积聚,会按照它们各自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份额的比例而增长。同时,从原资本上会分出枝杈来,作为新的独立资本执行职能。在这方面,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分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家的人数也多少有所增加。这种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有两个特征。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第二,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所以,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不仅分散在许多点上,而且执行职能的资本的增长还同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交错在一起。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

单个资本的积累从生产资料的积聚和工人队伍规模的变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由于社会总资本是由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的,因此社会资本的增长要通过所有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其中每个单个资本的增长及其生产资料的积聚各自在社会总资本中都占有相应的比例。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单个资本分杈的理论。这种分杈一方面会导致资本家人数的增多,同时使单个资本的积累和生产资料积聚变得分散。从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角度来说,这也就意味着资本这种社会权力的分散。

中国古代之所以形不成有效的资本积累甚至“富不过三代”,一个重要原因是分家制度。它同西欧的长子继承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中国古代每个主要的王朝也相对稳定,与实行贵族分家制度的“推恩令”密切相关。贵族按照推恩令一分家,权力就变得分散了。

这样看来,资本分杈似乎确实有利于社会权力的分化,因为在私有制和竞争的条件下,单个资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问题是,竞争也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发展起来,导致资本的集中。

02

▌于是,马克思对资本集中展开了分析:

社会总资本这样分散为许多单个资本,或它的各部分间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这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这一过程和前一过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膨胀成很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人手中丧失了。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

资本的这种集中或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不可能在这里加以阐述。简单地提一些事实就够了。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其次,我们记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除此而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资本集中意味着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由此形成社会资本层面的生产资料积聚,这“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相对于单个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它的作用范围是可以突破单个资本积累和积聚的限制,从而导致规模不断扩大的。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集中的机制,指出资本集中是通过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规模大的企业由于规模效应,有成本低的优势,可以通过价格竞争等方式挤垮规模较小的企业;二是小企业退缩到还没有被大资本占领的领域并在相互间展开残酷竞争,从而导致大量企业破产,除个别企业上升为中型乃至大型企业外,其余企业都被挤垮,从市场上消失了;三是依靠信用事业的力量。信用事业的作用也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到显的过程。一开始资本家借贷主要是为了弥补自有资金不足的敞口或缺额,后来就变成了竞争中借用来做武器,打压其他企业,最后则“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最后一步最为关键,它不仅使得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贷款而试图通过向银行投资等手段控制银行,也使得银行通过向企业贷款而逐步控制企业,由此形成后来列宁所说的“金融寡头”。

关于信用制度本身的发展,即日常生活中的信用如何商业化、资本化,造成了现代金融制度,到第三卷我们才会看到。

03

▌资本集中体现的正是资本社会化的过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竞争和信用——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也以同样的程度发展起来。同时,积累的增进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单个资本增加,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又替那些要有资本的预先集中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因此,现在单个资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虽然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机构的优越程度来决定,但是集中的进展决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量。这正是集中与积聚——它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特别不同的地方。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增长成巨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单个人的手中被夺走了。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惟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惟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

以往的所谓社会“加速”研究,都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它的经济基础上来。马克思在第二卷研究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时,反复强调流动状态的货币、游离的货币,甚至连恩格斯也偶尔感到困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与信用制度的结合所形成的信用货币,对于资本集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强调资本社会化,把它误当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途径,没有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的公有制恰恰会扬弃这种“社会化”(这里的社会本质上是“市民社会”而不是“人类社会”)。马克思这里探讨的信用制度发展之所以与竞争联系在一起,恰恰体现了资本集中那种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中生产的独特“社会”特征。现在,社会总资本不再是诸多“原子式资本”(相对于“原子式个人”来说),而成为“有机资本”了。竞争将逐渐为垄断所取代,现在整体不再等于各部分之总和了。

马克思研究了从竞争向垄断发展的这种趋势,提出了资本集中有可能发展到行业垄断即在某一行业形成单个生产部门的程度。事实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预见。为此,恩格斯在德文第4版加了一个脚注:

第4版注:英美两国最新的“托拉斯”已经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它们力图至少把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部大企业联合成一个握有实际垄断权的大股份公司。——弗·恩·

马克思进而设想了“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惟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惟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情形,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社会化即总的资本集中“才算达到极限”。当然,如果真能到达这一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剥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就会变得极其容易。可惜这仅是个理论设想,在实践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垄断并不排除竞争而是以竞争为前提,由此决定了垄断必然、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资产阶级是一个阶级,而不是一个个人,作为原子式个人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不会允许自己被单个的资本家所控制的,尽管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人这样被自己所控制。

04

▌当代社会的“加速”运动实际上是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综合作用的结果:

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不论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果;不论集中是通过吞并这条强制的途径来实现,——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

不过很明显,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因此,当人们谈到社会积累的增进时,今天已经默默地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内。

无论是早就出现的股份公司,还是后来出现的其他资本集中形式,都同单个资本的积累一起,相互配合,推动经济的加速度发展和社会的加速度演变。这里,马克思虽然还没有集中讨论后来波兰尼所讨论的“社会反向社会运动”,但对导致社会反向运动的原因,即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所造成的对劳动的相对需求的减少,马克思已经进行了分析。

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既包括单个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也包括各单个资本的相互作用,即其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所造成的分杈和集中,因此“当人们谈到社会积累的增进时,今天已经默默地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内”。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相对于传统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研究时,必须把马克思这里的分析包括在内,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05

▌如果把本节开头讲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所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考虑在内,那么,工人的命运就变得令人忧虑了:

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见第22章第1节),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会从头到尾地更新,会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态再生出来,在这种形态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不言而喻,经历这种更新过程的资本越是由于集中运动而大量聚集,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也就越厉害。

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在前面的讨论中马克思谈到,从理论上说,单个资本的积累并不排除在可变资本相对于不变资本减少的同时,其绝对量,从而对工人雇佣需求的绝对量会增加,导致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但在包括了资本集中在内的社会总资本的积累中,技术构成所造成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却导致劳动力人口的过剩。这正是下一节将要讨论的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所要讨论的主题。

关 注 我们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资本的条件是发展生产力_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_资本生产的条件

上一篇: 宁夏为基层社会治理设标准定尺度
下一篇: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构建基层善治格局——昌东镇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