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出生起至少要一年左右才会走路,牙牙学语至十八岁成年,这十几年里,孩子始终需要父母的关心、照料、引导。而大部分父母都会持续照顾各自的孩子,直至他们工作、成家,有能力的甚至会继续照顾孙辈。
但现实是,不是每个孩子生来都能得到父母长期、持续地关爱和照料,如父母离异、意外离世、生病、服刑、外出打工等等。如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会遇到更多困难,难免脱离正常轨道,人生“跑偏”。
孩子们“病”了该怎么办?
冀永强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冀永强准备了一份大会书面发言,他将关注目光投入到一个特殊的群体上——社会闲散青少年。
冀永强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孩子年龄在6至25周岁,处于失学、失业、失管状态,他们中大部分是家庭出了问题,这时候学校、社会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他们。
家庭变故是青少年“闲散”的主要原因
澎湃新闻:怎么定义社会闲散青少年,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冀永强:问题是调研发现的。2018年8月、11月,民盟宁夏区委会和共青团宁夏区委员会一道组织了两次调研,发现有些年龄在6至25周岁之间的孩子,处于失学、失管或失业状态,这群青少年被称为社会闲散青少年。
以宁夏为例,有关部门2017年最新的摸底调查显示,全区各地上报这一群体的人数近2000人。
澎湃新闻:这些青少年“闲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冀永强:调研显示,这类青少年中家庭关系不和谐(分居、重组、单亲等)占73.4%;辍学原因中个人因素占94.4%。大部分是单亲家庭,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数量也在增加。
这些人虽然表面“闲散”,甚至一部分人还有不良行为,但都是事出有因,家庭生活遭遇过变故和不幸,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一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其实他们的内心更渴望理解、包容和关爱。
学习、就业、缺少关爱,是这些青少年的主要困难
澎湃新闻:他们的困难是什么?
冀永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6岁至18岁的孩子占73.2%,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占90%,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0%,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影响着他们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其中18岁至25岁最需要的不是经济帮助,而是就业扶持(占47.4%)。
总体而言,18岁以下,主要是复学升学的问题,18岁以上主要是一技之长和就业的问题。家庭破裂,主要是监护人关心关爱的问题,违法犯罪的,主要是后续融入社会的问题。而且经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评估,由于关爱和帮扶的力量有限,有50%以上的社会闲散青少年被预警为有违法犯罪倾向。
家长需要上“家长学校”
澎湃新闻:怎样能更好地帮助这些青少年?
冀永强:这些青少年中大部分学习不好,由此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业。
应先从学校开始,抓好前置工作,从原来的“控辍保学”,变为“保学控辍”,关口前移,老师要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这些学生,不让学生从学校流落到社会。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针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并开展跟踪服务、提供帮扶。
澎湃新闻:来自家庭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其他方面呢?
冀永强:引导学校和社区通过多种渠道,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以乡镇、街道、学校为单位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帮助。通过宣传引导父母做一名好家长,也可以评选“好家长”、树立榜样。
除此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共帮共管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定期研究社会闲散青少年工作,建立全方位的帮扶关爱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实现复学和就业。
建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关注、研究、扶助这些急需帮扶的青少年,使他们能够及早接收关怀和感化。并且以社区为单元,建立健全关爱帮扶机制,将困难救助、思想教育、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帮扶做实做细,让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名青少年都不应掉队。要鼓励他们,不论何时,只要努力奋斗依然可以出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