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周苏菲(周苏菲简介)

周苏菲(周苏菲简介)

周苏菲(周苏菲简介)“学医救不了中国”,有这样觉悟的,鲁迅先生绝不是最后一个。1934年,当24岁的海德姆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也生出了同样的感慨。面对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中国,海德姆下定决心改名马海德,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也因此成了首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老年时期马海德周苏菲(周苏菲简介)1910年,乔治·海德姆出生于美国纽约布法

“学医救不了中国”,有这样觉悟的,鲁迅先生绝不是最后一个。

1934年,当24岁的海德姆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也生出了同样的感慨。面对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中国,海德姆下定决心改名马海德,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也因此成了首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老年时期马海德

周苏菲(周苏菲简介)

周苏菲(周苏菲简介)

1910年,乔治·海德姆出生于美国纽约布法罗市,在他八岁那年,一场大流感来势汹汹,虽然没有立即要了海德姆一家的命,但也足以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濒临崩溃。好在海德姆的父亲有一位医生朋友,他不仅免费治好了他们的病,还留下一些食物帮他们度过难关,一身白衣的医者形象从那时起就深深的印在了海德姆幼小的心灵中。

童年时期马海德

十七岁那年,海德姆被北卡大学医学预科录取,上大学后,他刻苦钻研医学,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获得了日内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二十多岁就考上了博士,在其他人眼中,海德姆已经注定会度过优渥的一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年轻的海德姆没有回美国,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中国。那时中国的‘东方热病’大肆流行,作为一名医学生他决定去拯救那里的人们,启程前他告诉家人至多两年他们就会在纽约重聚,但谁又能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马海德在上海开的诊所

初到中国,海德姆选择定居上海,他一边开诊所给当地百姓治病,一边研究遏制‘东方热病’的方法。1934年秋,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在她的鼓励下,马海德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自己的小诊所一度成为学习联络点之一,在耳濡目染后,海德姆深切地意识到仅靠医术不足以把这里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的。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忍和国民政府的腐败,海德姆这样告诉自己的朋友:

“学医不能救中国,

我在这里行医一天只不过能救一个病人而已,

可如今中国每天死去的人何止上千,要救中国,唯有革命”。

因为革命事业的如火如荼,原本一年后离开的计划早就被海德姆抛之脑后。1936年,中央想邀请国际友人来延安考察,宋庆龄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家熟知的记者斯诺,另外一个就是海德姆。

周总理和马海德握手留影

来到延安后,海德姆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对方的热情大方让海德姆在意外的同时也颇为感动。之后的半年他辗转各地,听到当地的回族百姓都姓马,就给自己也起了个中国名字----马海德。

在延安的田间地头,有个说着纯正延安话的“洋医生”不仅娶了“延安第一美女”,还深受当地百姓喜欢,他就是马海德。因为延安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在治病行医的过程中,马海德只能用一双腿奔走于田间地头给战士和百姓治病。

毛主席与马海德合影留恋

但围绕着马海德的不仅仅是艰苦与奋斗,美好的爱情也悄然降落在他身旁。

1939年的时候,一位名叫周苏菲的上海姑娘因为宣传抗日被特务盯上,为了生命安全她跟随父亲来到延安,因为南北气候差别巨大,水土不服的周苏菲病倒了。当时请来的医生恰好就是马海德,在马海德高超的医术下,周苏菲的疾病轻松除去,可周苏菲的容颜却深深刻在了马海德心里。

那一年的春节前夕,马海德壮着胆子向周苏菲发出了约会邀请,面对热情的马海德周苏菲一时犯了难,毕竟他是个外国人。但看到马海德一脸真诚又联想到他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周苏菲还是答应了马海德的邀请。

马海德和妻子周苏菲

两人见面后,马海德向对方讲述着自己的一切,从美国讲到中国,从个人讲到家庭,从过去讲到未来,他和周苏菲谈自己的理想、事业和信念,当然还有深切的爱意,周苏菲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马海德。

在沿江的堤坝上,寒冷的风吹拂着两颗年轻躁动的心,在之后的日子里,马海德的细心体贴、幽默有趣让周苏菲的心慢慢向他靠拢,当她答应马海德的时候,这个外国男人乐得一蹦三尺高,兴奋的马海德忍不住大喊:“我要和延安最漂亮的女孩结婚了”

婚礼上,周总理亲自到场祝福两位新人百年好合,婚后,马海德时常去艺校接妻子回家,他们趁着夕阳骑着马缓缓走过延河大堤,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家庭的幸福让马海德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三年时间里他救治了四万多人。

50年代初,马海德一家人合影留恋

作为中国解放区的医疗顾问,马海德还为解放区争取到许多国际医疗援助,除了在医疗事业上的贡献。马海德还担任了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社的顾问。积极参加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以便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马海德火急火燎地找到周总理说道:‘“周总理你答应过我的,要让我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原来,早在十年前马海德就找到周总理,请求加入中国国籍,但因为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周总理便婉言拒绝了马海德,并向他承诺道等到新中国成立他会第一个批准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

看着眼前心情急切的马海德,周总理笑着给他签了字,马海德就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建国以后,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即便已经身居高位,但马海德依旧亲力亲为。

马海德基层坐诊

坚持每周去基层坐诊,他还坚持去看望麻风病人,为了让人们对麻风病有正确的认识,马海德没有像寻常医生一样把自己裹成一个粽子,而是穿着普通的白大褂和病人接触。在温暖了麻风病人内心的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心中对麻风病的恐慌,为了彻底消灭麻风病,马海德还出访各国,引进国外先进疗法,使治疗麻风病的效果大大改善。

患麻风病的小朋友

同时积极游说国外的麻风病基金会为国内重灾省份捐赠物资,在马海德不断的努力下,中国的麻风病终于被一步一步地根除。经过了多年的走访调研,麻风病的问题解决了,马海德自己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

长年累月的辛苦工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已经无法再坚持高强度的工作了。1988年八月,在参加一个卫生会议时马海德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后,众人才知道早在十年前他就患上了前列腺癌。这么多年,马海德一直在和死神赛跑,他不知疲倦的工作,只为给中国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1988年9月23日,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荣誉称号

因为病情急剧恶化,病床上的马海德时常昏迷,而他每次醒来的第一件事都是询问工作上的事情,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向自己的一生挚爱嘱咐后事,他告诉自己的妻子:“美国的侄子给自己寄来一批资金,那是要捐赠给基金会的,不能自己留着”。这位伟大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依旧想的是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1998年10月3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国的马海德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因为突出的贡献,马海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更是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他曾这样感慨道: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也无憾了。

上一篇: 夜晚的诗句(夜晚的诗句唯美)
下一篇: 红鲫鱼(红鲫鱼能吃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