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摘 要: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直接关乎国家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体系、个性化发展三方面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并尝试构建出“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四维一体的培育路径,提高青年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
关键字: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工匠精神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发展、凝聚而成,并在时代演进中示范引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高贵品质、民族共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目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心态浮躁,缺少脚踏实地、悉心钻研的品质。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部分青年大学生过度依赖、沉迷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直接影响学业、引发性格异化的现象呈增长趋势,更是导致了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表现为:追求效率,轻视品质;追求表外,轻视内在;追求短益,轻视长远。加快推动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教育体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至关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和生命线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和行为引导,加快培育传承工匠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工匠精神的逻辑内涵
工匠精神是专业知识、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多元融合统一,除关注自身技术外,还要对所从事的职业有高度的热情和认同,更要融入应有的家国情怀。其特质主要包含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崇德尚美等品质,概括为以下四点。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构成,是个体职业生涯中必需的精神状态。客观全面评价所在岗位,深刻认识岗位职责与作用,尊重并热爱从事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2.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是个体在工作中对细节、流程、产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只有在学习研究的领域、从事的行业等各方面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才能真正做出成绩。
3.专注坚守。专注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前提,是个体职业生涯中踏实肯干、始终热爱、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只有在专注的领域或事情上持续坚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个细小的环节,几十年如一日的去提升,造就精品产品、精品服务,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真正“守得云开见月明”。
4.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突破现有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思维方式的理念革新和技术进步。只有从业者不断自我否定、反复琢磨、不断突破、进行持续渐进的尝试才能实现由量变引发的质变。
二、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输出大量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培育工匠精神也是肩负的历史使命,但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工匠精神培育产生一定冲击。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各类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呈现出爆发式、碎片化、低成本、快速化传播,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事业观、幸福观、择偶观等产生较大影响,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对细节的关注,直接冲击着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度不高。目前,高校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创新能力培育方法、实践途径单一,甚至错把工匠精神理解为一线工人精神。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单一、深层次的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多以学校主动迎合企业为主,企业主动要求参与的比例较小,供需机制不健全,这些均直接影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工作尚不完善,使得工匠精神无法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工匠精神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属于在社会的包容、父母长辈的呵护、表扬、认可中成长的一代,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接触和尝试新事物的积极性高,善于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获得自我认可,善于抓住机会展示和表现自己,但部分很少经历反对与否定,长时间养成的“我是对的,我没错”的心理暗示,在受到批评、质疑或者否定时,往往会以极端的方式应对,缺少专注坚守、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直接影响工匠精神中的职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忠诚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加快推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构建“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四维一体的培育路径。
1.突出价值导向,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专业应用调研,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时代需要,强化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校物质景观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等元素构建“匠心文化”,弘扬“匠心价值”。探索建立健全评估评价机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引入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逐步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评估体系,科学设置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比重。
2.优化教学体系,设置工匠精神培育系列特色课程。加快建立学校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开发《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并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创业指导、再到毕业生跟踪回访各个环节均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分学科、分专业、分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融合“工匠精神”所代表崇高理想、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和职业态度。采取“线上+线下”、“请回来+走出去”等形式策划组织工匠精神主题讲座交流,不断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3.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工匠精神的“导师+”培养模式。工匠精神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工作中的培育应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因材施教,在重点领域、重点学科探索建立“1+1+1”导师制,即1个专业导师、1个专职辅导员、1个企业导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学校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注重潜移默化中传承培育工匠精神。探索建立名师制工作室,打造一支包括行业大师、杰出青年骨干、大国工匠、技艺传承人在内、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的大思政名师团队,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树立标杆。
4.强化实践体验,推进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有效扩大校企合作途径、合作领域,加强与重点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定点基地,强化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职业场景、职业标准、职业规范、职业原则中感悟专业品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涵。科学延伸工匠精神培育平台,组织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推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之美,弘扬传承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92-97.
[3]张文,谭璐.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07):73-80.
[4]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180-184+198.
[5]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01):75-81+113+157.
[6]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1):39-4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