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比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现某些问题行为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健康儿童的定义不再只是身高、体重或疾病,精神的健康已成为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的重要方面。
根据专家机构调查显示:注意力差、偏食挑食、多动被列十大问题行为之首。这些幼年时出现的行为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学习、就业等生活,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所以儿童问题行为应该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重视。
您知道什么是儿童问题行为吗?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的行为方式,超过了其相应年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行为问题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通常具有交往不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情感不稳定、抑郁不安、自律性差和紧张焦虑等特征。
研究表明,儿童单项行为异常的发生率高达30%~50%,行为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20%。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尤为艰巨。根据调查结果表明,30%左右的城市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25%以上的儿童有各类情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虽感到困扰,但却不懂得重视和及时采取措施。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说很常见,但长此以往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家长要懂得区分正常和异常的儿童行为,早发现早矫正。
儿童十大问题行为
及矫正方法
01
注意力差,易分心
儿童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学的儿童,注意力时间应该达到15分钟左右。有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什么会好了,于是对孩子便减少行为约束,这便是人为造成儿童不正常注意力问题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部分儿童是由于发育迟缓、大脑损失,或其他的医学因素导致的注意分散,这种情况就需要医生鉴别了。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注意分散造成的影响并不会很明显。但等到入学后,这一行为问题便可能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效率,不但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行为问题严重的孩子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矫正策略:家长可以时常模拟教室的情景,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行为训练,布置一些的学习任务,先从短时间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时间的训练。
02
偏食、挑食、厌食
孩子偏食、挑食、厌食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导致的。有些幼儿1岁以内不愿吃辅食,家长也不加干涉,导致孩子1岁以后仍只靠吃奶,还有的父母过于纵容孩子喜爱吃的食品不加限制等等。
儿童养成此类问题行为后,在短期内便可能产生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等症状,长期则会因营养问题而致影响身高、生长发育、贫血或微量元素等缺乏。另外,若长期咀嚼不良,还可能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
矫正策略:要抓住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4—6个月),但要注意的是,给孩子添加食物过程中食物要由软到硬,家长要时常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食物,平衡膳食。
03
多动症状明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身上发生率为3%—5%。不过,儿童明显多动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不能划等号,注意缺陷多动只是一种行为障碍。学龄前儿童若出现多动现象家长应该早注意,不要等到孩子上学后引起了学习困难或适应不良情况时,才被动地让孩子进行诊断和治理。
明显多动的儿童,会不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与同伴易发生争斗的现象。若不及时纠正多动成性,学习成绩则会变差,而且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紧张,最终是形成对性格的严重影响,比如冲动、极端等等,若不及时纠正,则会严重影响孩子以后。
矫正策略: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明显多动,主要在于运用正确的行为矫正方法。方法的关键是要孩子理解,在不同亲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从而促进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04
过分胆怯、焦虑、粘人
有些孩子,在家中是个“小霸王”,而一在外便变的胆怯和焦虑,具有这类问题的儿童,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适应能力会比较差,面对陌生环境,常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状况。
过分依恋大人比较粘人的儿童,每当面对新的环境时,(比如进幼儿园或入学)时,往往会有较强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止,严重的恩智出现头痛、腹痛症状,会让父母和老师都深深陷入为难当中。而长时间过分依恋亲人或粘人的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社交技能障碍,走极端、情感障碍、社会适应差。
矫正策略: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流,走出家庭,多多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05
不适当的吸吮行为
50%的幼儿有吸吮行为。但到了4岁以后仍有吸吮行为时,就属于异常行为现象了,4岁后的吸允行为发生率约为5%。孩子的吸吮行为一般发生在白天或临睡前,常见的是吸吮手指,还有的也有吸吮毛巾、被角或衣角的习惯。
吸吮手指或物品的长期行为是一种幼稚的习惯,吸吮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容易影响到孩子下颌的发育或牙齿排列不整齐。
矫正策略:行为矫要着重奖惩并举,可以多奖励少惩罚,但纯奖赏或只单一惩罚得方式甚,对于孩子的矫正则难以奏效。
孤僻、自我封闭
06
大约在3岁时,儿童便会开始尝试“人际交往”,这是一种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技能。有些学龄前儿童不能融入进集体中与伙伴们交流或玩乐,只习惯独自一人进进出出且旁若无人,即便勉强加入集体当中,还会与小伙伴发生争吵或争斗等状况。
有这类问题行为的儿童的内心会习惯性不愿与人交往,家长若不及时纠正,孩子逐渐长大就会出现交流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
矫正策略:针对这类问题行为的儿童,父母或老师要用行为向儿童示范如何与同伴进行正常交流,如说话、友爱行为、应答等方面。
过分好强、不接受批评
07
但凡天资聪颖地孩子都有好胜心,这也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可好胜心过了头,便成了自负成了阻力。
有些孩常常取得胜利、追求完美,但当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后,就会不愿接受或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如悲观、委屈或忿忿不平,甚至自暴自弃。家长若发现孩子有这类问题行为没有及时干预,那么儿童会长期围绕在焦虑、忧郁等情绪障碍当中无法自拔,不但影响学习更影响人际交流。
矫正策略:这类孩子关键在于心理疏导,要帮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正视批评。
沉迷游戏、虚拟世界
08
儿童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将学习和正常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活动都屏蔽掉,这是一种极度严重的异常行为。
当孩子痴迷游戏或电子产品成性后,兴趣面就会愈来愈狭窄,长时间的自娱自乐,孩子的性格必然会变得孤僻。孩子年幼时父母依从孩子任其玩乐电子游戏,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一旦形成了习惯则很难改正。
矫正策略:要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看电视或玩游戏要有时有度,可以将剥夺玩游戏,作为对孩子坏行为的惩罚措施。
违拗、顶撞
09
儿童行为发育过程中,2—3岁年龄阶段的儿童便出现了违拗性,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幼儿阶段出现违拗行为常常是因家庭娇宠导致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行为限制、缺乏正确的行为示范,则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在无自制力、习惯性大哭大闹等行为上。
大部分儿童在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下,是能够顺利过度的,会慢慢长大逐渐懂得规矩。但也有少数儿童的违拗性会不断加重,目中无人、违反纪律、我行我素,甚至会以此为乐,变成问题少年。
矫正策略:必须家庭所有人员都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制能力,幼儿时期产生的违拗反应早发现就要早制止。
睡眠问题
10
据调查,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指数高达40%左右。由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易兴奋,外加家庭的整体作息无规律,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各种睡眠问题产生。
儿童睡眠出现问题,会造成白天学习效率低、注意力分散和烦躁不安的现象发生。若不及时纠正作息和习惯,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
矫正策略:儿童睡眠的问题行为矫正应注重睡眠方式,如孩子睡前至少要让孩子保持半小时安静活动,并营造一个光线较昏暗的睡眠环境,每天定时睡觉,要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
各位宝爸宝妈们,如果您觉得这些内容有用,恰好对您有所帮助。那就动动手指,转发给更多的人观看学习吧!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学前云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