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很多职场人都有这样一种焦虑,就是感觉自己只会干现在的工作,如果哪天失业了,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感觉除了在老本行混口饭吃,自己啥都不会了。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的问题。
社会分工把人装在一个个封闭的小格子里,人在里面呆的时间越长,视野越狭窄,思想也就越封闭,最后习惯性只看自己,把握不住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在这种条件下变"傻"了。
为了更好的说明社会分工让人变"傻",我们从读书这件事开始聊下去。
我们都知道要多看书,因为读书让人明智,但是背后的道原理到底是啥?
这要从概念说起。
其实人脑有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能把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到一起。
比如我说三个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三个词联系到一起:
地铁,牙刷,书包。
这三个词原本是不相关的,但是我们读过以后,就是能够在头脑里想象出一幅画面,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联系。
为什么我们能对不相关的概念进行关联?
因为我们提前掌握了大量的其他概念,这三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就算没办法直接联系,我们也会用第三个,第四个概念对其进行间接联系。
大家可以随手观察一下身边的物品,你会发现,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最后总是能够联系到一起。
这也是多看书的意义,就是当我们大量阅读以后,即使遇到两条信息彼此毫不相关,做不到直接联系,我们也能够利用其它信息进行间接联系。
这样阅读下来的结果就是,我们接触的信息越多,越能关联信息,我们就越有洞察力,我们看待问题就会越深刻。
深刻意味着我们对事物有着更好的把握,甚至做出预判,解决问题。
这就是多读书的意义。
而现代分工背后的逻辑与我们多看书的逻辑正好相反。
现代分工的大环境下,为了快速适应社会,我们只好选择某个专业领域,因为不这样做,基本等于到了社会上吃不上饭。
没办法,就像一团乱麻,想要快速厘清,只能先选择一根线头,顺着这根线慢慢了解。
但是任何完整的事物,只要被划分,必然导致信息丢失。
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作为一个完整体包含了大量隐含信息,如果现在一个人被解剖为四肢,头颅和躯干,虽然什么部件都不缺,但是就算再把各个部分装回去也没用,人体的某些信息已经随着划分的那一刻而丢失,比如人的生命,心跳、呼吸,都随着划分而丢失,重组是组织不回来的。
而职业的划分也是一个道理,一方面虽然在某个领域,我们越来越专业,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整体信息丢失,我们的视野在逐渐变窄。
我们都知道,越是一线城市,社会分工越细,反之越是四五线城,分工反而不那么细。
当然,这肯定是跟经济发展有关系,但是我们这里不讨论经济问题,我们只看从业状态就知道,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出门碰到的人,大概率都是上班的打工人。
除了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比如写字楼,步行街,地铁站,能看到小商贩的影子,其他地方,我们很难看到街边商贩出来经营。
但是你到四五线城市去看看,尤其是小县城去看看,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小商贩从事经营。
我为什么把打工人和小商贩拿出来放到一起?
因为在我看来,县城小商贩的拓展性更大,反倒是大城市打工人的拓展性更小。
别看街边的小商贩干的是小本生意,看起来"居"无定所,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个体经营的小买卖,里面却包含了一套完整的信息。
街边商贩要想从事这份职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自己加工,再到市场上交易,基本上都是独自完成。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东西,比如采购过程的讨价还价,材料加工需要的技能,市场上与客户双方出价的博弈,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套走下来,信息是完整的信息。
但是与小商贩相比,打工人参与的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
一个在电脑前当客服的人,是不可能亲自跑到工厂做采购的,更不可能直接参与生产加工,更不可能直接和客户进行交易。
因为社会分工状态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环节的工作全做了,只能在某个具体的环节,进行专业性的输出,其他环节有别人在做呢。
这就导致打工人只能掌握一部分信息,没办法掌握完整信息。
假设现在小商贩的生意非常火爆,他自己忙不过来。
那么他就有可能雇一个人专门去做采购,而他自己用节省下来的时间集中生产和销售。
甚至生产和销售的工作都雇人完成,他只在整个环节上进行把握。
而身在写字楼里利用专业化谋生的打工人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景的:自己的工作通过雇佣别人来完成。
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打工人要想对自己所在领域有整体上的把握,必须补足信息上的缺失,要么与别人合作,要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
这就是当代打工人的局限性。
这也是文章开头说的,为啥很多人想转行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的原因,因为社会分工将信息阻隔了,格子与格子里的信息互不相通,格子里的人彼此互为黑盒。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必须想办法跳出自身的局限性,毕竟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才能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原创不易,朋友们读完,如果觉得还有点收获的话,那就分享一下或点个在看吧。
发表评论